新黄河记者:杜林
8月11日,东方甄选(01797.HK)开盘大涨8%,股价一度触及31.96港元,市值突破300亿港元。但涨势未能持续,股价随后快速回落,“过山车”式走势背后,是投资者对其估值的巨大分歧。
这与一年前的光景已不可同日而语。2024年7月,东方甄选与董宇辉正式“分家”,消息公布后股价暴跌,一度创下8.92港元的低点,当时市场普遍预测:失去超级主播的直播机构,注定走向衰落。一年后的今天,若从当时的低点计算,东方甄选股价累计涨幅已高达229%。市场用真金白银,对“东方甄选能否离开董宇辉”这个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业务数据回暖推动股价上涨
支撑股价上涨的核心数据来自业务端回暖。根据飞瓜数据,东方甄选6月GMV达到8.8亿元,同比增长28%,这是该公司近两年来首次实现GMV同比正增长。自营产品GMV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15%,占比接近40%。
7月份表现更加突出。东方甄选抖音和App两平台带货成交额合计约9.36亿元,其中自营品GMV约3.23亿元,同比增长超200%。付费会员数从3月的25万增长至近期的38万,用户黏性提升明显。
东方甄选当前的股价表现,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转型的重新定价。自2023年“董宇辉事件”以来,公司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调整期,核心目标是摆脱对头部主播的依赖,转向供应链驱动的自营品牌模式。
从高毛利的卫生巾新品上线即售罄,到付费会员数稳步增长,一系列信号显示东方甄选的增长飞轮已经从“流量驱动”切换至“产品驱动”。
浙商证券认为,公司历经两年波折后经营重回正轨,其自营品战略符合新消费趋势且具备拓展空间,这是当前市场重新审视其价值的底层逻辑。
多空激辩:是“价值回归”还是“新瓶旧酒”?
东方甄选的转型,在市场上引发了冰火两重天的估值争议。
坚定看好者认为,这是一场迟来的价值回归。一位投资者给出了他的估算模型:“从日均GMV3020万元来看,这个数据推算全年能到110亿元。正常年份无资本支出,10亿元的利润应该是可以达到的。对比Costco,毛估给到500亿元市值是合理的。” 更有长期投资者感言,他“追高”的逻辑,是看透了东方甄选的核心壁垒——“新东方和俞敏洪几十年积累的口碑和声誉”,并相信公司将因此进入正向循环,走向“星辰大海”。
谨慎派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在竞争惨烈的电商市场,任何“突破”都值得警惕。有观点认为,当前的逻辑与上一轮炒作“似曾相识”,担心这只是“新瓶装旧酒”,吸引散户高位接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面对阿里、京东等在供应链和物流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巨头,东方甄选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突围,仅凭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信任度是否足够,仍需时间验证。
转型“重资产”之困与股价“信心博弈”
除了观点分歧,东方甄选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与传统MCN模式相比,自营品牌模式需要更重的资产投入和更长的回报周期,公司必须在供应链建设、产品研发、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真正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其股价本身已成为一场“信心博弈”。持续上涨的股价成为对其商业模式和产品信誉的强力背书,但也可能是一种“饱和式营销”。有投资者提出,如果一家立志成为“中国Costco”的公司,其股价走势波动剧烈,其苦心经营的品质形象将不复存在。
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聚美优品当初那么火,当初陈欧体那么火,谁还记得。” 一名投资者的回顾,为当下的狂热敲响了警钟。当前的股价上涨,更像是市场对其转型方向的一次“投票”,而非最终定价。这场围绕其价值的重估,最终答案将由未来持续且稳健的业绩来书写。
校对:杨荷放 编辑:邢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