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博
近期,奔驰、宝马、奥迪(BBA)三大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场价格战,降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与此同时,在经营状况承压、新技术难以匹配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前提下,它们选择积极“拥抱”国内技术,例如近期在智能座舱等方面与中国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对于这一现象,车圈人士东东向大鱼财经记者说道,“正好应了那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单说现在新能源造车技术、商业化这一块,妥妥的‘东学西渐’。”
图据尊界官微
BBA销量下滑明显,中国市场成重灾区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BBA同样未能幸免,去年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宝马集团全球销量为245.1万辆,同比下降4%,这是宝马近五年来全球销量首次出现如此大的跌幅;梅赛德斯-奔驰全球交付量为238.9万辆,同比下滑3%,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增长态势;奥迪全球销量为167.1万辆,同比下降11.8%,下滑幅度在三大品牌中最为显著。
国内市场则更为惨淡。2024年,宝马在中国销量71.45万辆,同比下降13.4%,要知道中国市场曾贡献宝马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具体车型而言,宝马3系、5系等主力车型销量下滑明显,其中3系全年销量同比下降15.2%,5系同比下降12.8%。
奔驰中国2024年销量为68.4万辆,同比下降7%。尽管奔驰在SUV领域的GLC、GLB等车型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力不足,导致其整体销量被拖累。
奥迪2024年在华销量64.9万辆,同比下降10%。奥迪A6L作为其明星车型,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11.5%,Q5L销量同比下降9.8%。
进入2025年,这一颓势仍在延续。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共交付新车31.79万辆,同比大幅下降15.5%;奔驰上半年在中国交付29.32万辆,同比下降14%;奥迪在中国市场上半年共交付约28.76万辆,同比下滑多达10.2%。
图中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财务数据承压,利润下滑态势明显
销量的下滑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BBA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普遍承压,利润下滑态势明显。
今年上半年,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下降,以及全球供应链成本的上升,相关数据显示,奔驰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2%,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芯片短缺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
在营收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奔驰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60.87亿欧元降至26.88亿欧元,跌幅高达55.8%。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创下近十年来单个季度净利润最大跌幅。
宝马集团上半年销售收入为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无独有偶,宝马的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20.5%降至18.2%,税后净利润为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宝马方面表示,利润、毛利率下降主要是新能源车型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以及降价促销导致产品均价下降。事实上,近来BBA降价势头十分凶猛。
比如有媒体报道表示,奔驰A级在上海部分经销商处的报价低至12.56万元,要知道其官方指导价曾高达21.48万元起,降价幅度接近42%;宝马5系裸车价更是击穿26万元,相比之前39.99万元的起售价,降价超过13万元;奥迪A4L也不甘示弱,杀入27万元区间。
奥迪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5.3%至325.7亿欧元,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同时其税后利润为13.46亿欧元,同比下滑37.5%。奥迪方面表示,正在推进“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由于加大了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成本增加是导致上半年利润下滑的主因。据称,上半年,奥迪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达到28亿欧元。
图据吉利汽车官网
与国内企业合作提速,国产技术成“救命稻草”?
另一边,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高速发展,部分领域甚至达到世界范围行业领先标准。面临这一现状,BBA也开始放下身段,积极引入国内车企的先进技术,以加速自身的转型步伐。
记者初步梳理结果显示,BBA三家企业中宝马的态度最为开放。今年7月,宝马中国宣布与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联合打造专属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期待通过实现车与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的连接,提升产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另外,宝马还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BMW数字钥匙、HUAWEI Hi Car和My BMW应用软件等数字化服务,并基于HarmonyOS NEXT开发多元智能应用,为华为鸿蒙用户构建无缝衔接的全场景智能体验。
有消息传出,奔驰计划在今年上市的奔驰纯电CLA等至少5款车型上,搭载由Momenta提供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期望借助Momenta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优势,像行业首创的“一段式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提升产品的智驾水平,缩小与特斯拉以及国内新势力车企的差距。
奥迪在技术合作方面同样动作频频。在近日举办的一汽奥迪技术周暨Q6Le-tron家族、A5L上市发布会上,一汽奥迪展示了与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成果。全新上市的Q6 Le-tron家族采用了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能够实现城区拥堵路段、高速长途以及复杂泊车等场景应用。同时,该车型还搭载了107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全域800V高压平台。除此以外,有媒体引用接近奥迪人士说法,奔驰还与吉利旗下的亿咖通、星纪魅族有过接触,谋求在智能座舱方面进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玩家三分天下,即华为、小米和魅族合称智能座舱领域的“华小魅”。
不止如此,其他国际汽车巨头也纷纷与中国企业牵手。例如,丰田宣布将与腾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展开合作,日产也在积极探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机会,试图通过引入国内车企先进的智能网联和电动化技术,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大众汽车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方面更是不遗余力。2023年,大众宣布向小鹏汽车注资7亿美元。紧接着,双方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协议,共同研发准中央架构CEA,从资本联动迈向核心技术协同。此外,大众还宣布向地平线投资并成立合资公司,旨在借助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大众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化水平。
车圈人士东东认为,一直以来,包括BBA在内的国际汽车巨头,长期占据国内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可如今,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技术与产品上的快速进步,BBA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降价促销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加快引入先进技术,完成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才是重夺市场份额、改善财务状况的关键所在。
编辑:杨子梦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