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百亿私募不仅是规模标杆,更是行业的风向标。9月14日,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国内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总数已增至91家,行业持续呈现扩容态势。此外,有业绩记录的10135只私募证券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20.41%。值得关注的是,受益于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的突破,量化私募业绩更为亮眼,资金正在加速流向量化阵营,百亿私募的版图也在悄然重塑。
伴随着私募行业整体业绩回暖,私募证券产品发行持续升温。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统计,截至8月底,年内私募市场合计备案私募证券产品7907只,较2024年同期的4340只,同比增长82.19%,其中量化产品备案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了100%。
所谓量化私募是一种利用量化策略进行投资决策的私募基金投资方式,这些策略通常基于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来识别市场中的投资机会,并据此进行投资决策,具有专业数据统计、及时止损等特点。
当前,随着量化策略加速进化,资金话语权也在悄然转移。截至8月底,百亿私募共有91家,其中位居上海的念觉私募8月新晋百亿阵营。至此,百亿量化私募共有45家,百亿主观私募共有39家,百亿混合型(“主观+量化”)共有6家,另有1家未披露投资模式。
从城市分布来看,截至2025年8月底,91家百亿私募机构中,上海、北京地区私募合计占据70%,分别有40家、24家。此外,南京、珠海、澄迈、杭州、深圳均有至少2家私募在列。从员工人数来看,乾象资产本月员工数增加17人至110人,百人以上的私募随之增至13家。另外,共有30家私募获得9号牌照。其中,致诚卓远、黑翼资产为今年获得牌照的百亿私募。
业绩层面,截至2025年8月31日,有业绩记录的10135只私募证券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20.41%,其中有9208只产品实现正收益,正收益占比达90.85%,不少产品实现了较高的收益,5%分位数收益达60.6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旗下产品业绩表现突出。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有业绩记录的57家百亿元级私募机构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24.99%,且全部实现正收益。其中,3家机构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超过40%。上海复胜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稳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珠海阿巴马私募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表现出色。
相较于量化阵营的高歌猛进,主观百亿私募的整体表现略显逊色。在私募基金领域,主观投资策略与量化投资策略一直并存且竞争激烈。主观选股是国内投资人接触最早,也是目前最普遍的私募证券投资策略。该策略的核心在于管理人通过主观判断,对市场、行情、公司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主动选择买进或卖出个股。主观选股的管理人通常有自己擅长的研究和投资领域,如消费、医疗、新能源等,并受到其能力圈的限制。
数据显示,尽管主观私募也实现了不俗的正收益比例,但分化格局愈发明显。今年前7个月,有业绩展示的16家百亿主观私募平均收益率为13.59%,其中15家实现正收益,占比93.75%。其中,6家收益率在10%以内,5家收益率在10%~20%之间,有4家主观百亿私募今年以来收益率超20%。在主观私募阵营中,复胜资产、日斗投资、和谐汇一资产、久期投资表现突出。
“量化策略通过高频交易和全市场选股,能够快速捕捉市场轮动和流动性溢价,从而在收益上领先主观策略。”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显著提升了量化策略的性能。可以看到,AI技术在因子挖掘、模型优化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使量化私募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市场超额收益。而中证A500等指数的推出拓宽了量化投资领域,为量化策略提供了更多投资标的和交易机会。
“不少主观私募,过去靠一波行情可能迅速冲到百亿,但在缺乏明确主线、指数震荡的阶段,选股型策略的容错空间变小,很容易因一两轮判断失误导致规模滑落。”有业内人士发文表示,主观策略的盈利依旧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在个股选择、时点判断方面对基金经理能力要求更高。“在缺乏系统交易优势的前提下,主观私募更应突出‘超额’而非‘平均’,否则难以与体量日益扩张的量化机构抗衡。”
一位主观私募投资总监日前表示,在量化基金实现业绩与规模双增长的背景下,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亟须解决两大核心问题,即重建投资者信任和推动策略迭代升级。为应对挑战,主观私募需要深化基本面研究能力,聚焦核心能力圈,同时提升组合调整的灵活性。
校对:刘恬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