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伴随绿色出行观念普及,新能源公交车及新能源商用车成为汽车行业成长新蓝海,渗透率水平不断提高。9月18日,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援引国家金融局交强险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达50万台,同比增长55%。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8月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0%,相较于去年8月的23%,提升7个百分点。
不过,市场热销背后,狂飙与隐忧并存。续航里程有限、充电设施不足、电池安全等技术短板,仍然困扰着行业发展。现实层面,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这些都是新能源商用车品牌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5年的商用车市场,“新能源化”已从政策驱动的“选择题”变为市场主导的“必答题”。
8月商用车国内销量达24.6万台,同比增长14%;1-8月累计销量201万台,同比增长8%,创近年新高。新能源商用车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84%至57.9万台,2025年前8个月累计达50万台,同比增长55%。8月单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7.36万台,同比增46%。
崔东树表示,从2019-2021年,整个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在3%左右水平,2022年达到9%,2023年达到11%,2024年全年达到20%,2025年1-8月就达到渗透率25%的良好水平,体现了新能源商用车强势增长良好态势。2025年8月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30%,其中的卡车新能源渗透率23%,客车新能源渗透率63%,较同期均有大幅提升。
从车型来看,上半年,新能源卡车累计销量为22.60万辆,占比63.12%,同比增长103.35%;新能源客车累计销量为13.20万辆,占比36.88%,同比增长12.79%。卡车依然是市场的主力军,客车虽然增长速度稍慢,但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高渗透率的背后,既是政策驱动下商用车加速实现电动化,更反映了需求驱动下新能源商用车在细分场景“遍地开花”。
过去,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依赖购车补贴(如国家对新能源货车最高补贴数万元),但补贴退坡后,部分企业动力不足。2025年,政策重心转向“使用环节优惠+全生命周期监管”,通过“路权优先”“运营补贴”“碳排放考核”等组合拳,倒逼企业加速转型,让新能源商用车从“政策产物”变为“市场优选”。
崔东树介绍,城市配送是商用车的重要场景,但传统燃油货车因排放高,常被限制进入城区(如早晚高峰禁行、部分路段全天禁行)。2025年,全国超80%的大中城市对新能源货车开放路权:不仅取消限行,还提供专用停车位、优先通行信号灯等便利。例如,某物流公司在深圳更换新能源货车后,配送效率提升30%(过去因限行需绕路,现在可直达目的地);北京方面,燃油货车需办理“进京证”且每月限行7天,新能源货车则无需办理,全年可自由通行。
碳排放考核层面,2025年,交通部门将物流企业的“新能源商用车占比”纳入“绿色物流企业”评级标准:占比超30%的企业可优先承接政府采购项目、获得低息贷款;占比低于10%的企业则面临限产、罚款等处罚。这种“胡萝卜+大棒”的政策,让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转型”,不是为了补贴,而是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
尽管市场火爆,但新能源商用车仍面临一些技术短板。续航里程有限、充电设施不足、电池安全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行业发展。此外,与传统能源商用车相比,新能源商用车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这也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以新能源重卡为例,当前,换电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电池规格碎片化问题,不同品牌电池包尺寸、接口互不兼容,这使得换电的通用性受到限制。尽管目前多家头部企业正积极推动跨品牌通用,但要实现真正的标准化仍需时日。此外,在能源协同方面,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换电站虽然具有利用谷电充电降低成本的潜力,但当前仅少数站点配置智能储能系统,导致峰谷调节潜力未释放出来。
专家认为,面对技术短板,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换电模式、油电混动、氢能源等新兴技术路线,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换电模式可以解决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油电混动可以提升续航里程,氢能源则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加氢速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将会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然而,行业也需要警惕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等问题,才能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