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港股IPO再启程:三次A股折戟背后的困局与挑战
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4小时前

束从轩“哪怕卖房子卖车子,也会确保员工有饭吃”的承诺与累计1.6万人次社保欠缴记录,构成了这家中式快餐企业IPO长跑中的矛盾底色。

2025年7月7日,在港交所披露易平台上,老乡鸡母公司LXJ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再次更新了招股书文件——距离其1月3日递交的港股申请失效仅隔5天。四年五度闯关、三次折戟A股后,这家以“肥西老母鸡汤”起家的中式快餐龙头,终于把上市希望押向港股。



九个月前,安徽老乡鸡总部会议室内,束从轩面对安徽省领导的调研,展示着公司的数字化成果。“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介绍着十年万店、600亿元产值的宏伟蓝图。

光环背后,老乡鸡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从2022年首闯A股到如今转战港股,三次撤回A股申请的经历暴露了这家家族企业的深层困境。

折戟A股:45问质询与难以为继的上市梦

2023年8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IPO审核信息页面更新,老乡鸡的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这是公司主动撤回申请的结果,也是其第三次冲击A股未果。

监管层的问题直指核心。2022年10月,证监会发出长达45项问题的反馈意见,内容涵盖实控人潜在行贿问题、食品安全漏洞、员工社保欠缴及增资瑕疵等诸多敏感问题。

其中,创始人束从轩的历史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反馈意见提及2015年宣判的“金树芳案”——公开报道显示,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曾向原安徽省农委农业产业化指导处处长金树芳行贿,累计金额7万元。

老乡鸡在招股书中回应称:“发行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资产等刑事犯罪。”巧妙地将时间限定在“报告期内”。但监管要求说明其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资质是否合法。

A股招股书显示,财务数据的疲软同样致命。2019年至2021年,老乡鸡负债总额从4.14亿元飙升至21.4亿元,三年激增五倍。同时,其综合毛利率从19.02%下滑至16.56%,远低于同期同庆楼、广州酒家等可比上市公司平均20.35%的水平。

更关键的是区域失衡问题。招股书数据显示,安徽市场收入占比长期超过67%,而省外扩张步履维艰——2020年华南地区毛利率甚至低至-274.97%,成为拖累整体盈利的“黑洞”。

港股转道:增速下滑与市场集中风险

2025年1月3日,老乡鸡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7月3日申请失效后仅5天,公司迅速更新材料重新递表,上市决心可见一斑。

最新财务数据揭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2022年至2024年,老乡鸡总营收分别为45.28亿元、56.51亿元和62.88亿元,但营收增速从58.38%骤降至11.27%;同期净利润增速更从86.67%下滑至9.07%,增长引擎明显失速。

毛利率差距进一步拉大。2024年,老乡鸡22.8%的毛利率,不足已上市同行小菜园(68.12%)的三分之一。客单价持续下滑,直营店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29.7元降至2024年的27.5元,折射出价格压力下的盈利困境。

区域集中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25年4月,1564家门店中48%仍聚集在安徽,华东地区总占比高达86%。招股书显示:“如无法有效拓展省外市场,公司仍将面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安徽地区的市场集中风险。”

束从轩早在A股招股书中就承认过残酷现实:北上深杭市场调研显示,老乡鸡在全国的知名度不足0.01%。

加盟困局:规模与效益的失衡悖论

面对区域依赖顽疾,老乡鸡选择加盟模式作为突破口。2020年,这个一直坚持直营的品牌首次开放加盟。此后五年间,加盟店数量从118家猛增至653家,加盟占比飙升至42%。

然而规模扩张未能带来预期效益。2024年,加盟业务收入占比仍不足20%,远低于直营店的77.7%。盈利能力差距更为显著——加盟店毛利率仅20.1%,较直营店低4.1个百分点。

全产业链模式成为双刃剑。老乡鸡引以为豪的“母鸡养殖+食品加工+冷链配送+连锁经营”一体化模式,在安徽大本营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推高了全国扩张的成本。招股书显示,原材料成本占收入比重高达37%以上,显著挤压利润空间。

在消费者端,价格压力日益明显。社交媒体上,“老乡鸡专宰‘老乡’,不宰‘鸡’”的吐槽不绝于耳。合肥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表示:“三年前30元能吃饱,现在同样价格只能点两个菜,碗碟却越来越小。”

束从轩在2020年那场著名的“200元土味发布会”上宣布千店计划时的豪言壮语,如今在盈利现实面前显得格外沉重。

治理隐忧:家族权杖下的阴影

老乡鸡的家族企业底色始终鲜明。

2023年11月,80后束小龙正式接替父亲出任董事长,束从轩退出所有职务。招股书显示,束小龙(束从轩之子)、其胞妹束文及配偶董雪三人合计持有公司92.02%的股份,在股东大会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始人束从轩的特殊地位——虽未持有股份却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一设计曾引发证监会“是否存在规避法律规定情形”的质疑。

管理团队中亲属关系盘根错节。天眼查信息显示,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琴琴,招股书披露其为束小龙的表妹。这种家族治理结构令投资者担忧决策独立性与现代化转型能力。

更具信号意义的是资本退潮:2024年1月,麦星投资与广发干和两大机构股东清仓退出,老乡鸡以1.53亿元回购其股份。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公司估值从2021年180亿元跌至2024年85亿元。机构撤退后,仅剩加华资本一家外部股东持股4.98%。

员工社保争议也曾引发舆论风暴。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未缴纳社保员工分别达8035人、6135人和1874人,三年累计超过1.6万人次,公积金欠缴更涉及2.45万人次。2022年,话题“#老乡鸡近3年累计1.6万员工未缴社保#”冲上微博热搜,网友犀利评论:“嘴上都是兄弟姐妹,实际连社保都扣。”

面对质疑,束从轩公开道歉:“作为老乡鸡董事长,没能做到给全体员工购买社保,我感到非常羞愧和自责。”他解释称部分员工因“流动性大、参保意愿不强”而未参保。但人社部官方明确回应: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实行的保障制度,不能根据职工或用人单位意愿而免除。

食安危机:过期油品与信任赤字

2024年6月,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纸罚单,再次将老乡鸡推向风口浪尖。其凯旋路店因使用过期炼制鸡油加工、制作“肥西老母鸡汤”对外销售,被罚款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6273元。处罚决定书显示,该店在明知鸡油过期情况下仍持续使用三天,售出问题鸡汤369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沪市监长处〔2024〕062024000434号)。

这并非孤例。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间,共有13家直营店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并导致13项行政处罚,问题包括使用过期食材、卫生不达标、餐具不合格及菜品中发现异物等。老乡鸡对此轻描淡写:“该等处罚事项均不构成重大违规行为。”

消费者投诉数据更为触目惊心。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老乡鸡关联投诉达857条,涉及食物不新鲜、吃出虫卵头发、虚假宣传等问题。2024年8月,知名打假人王海更直指老乡鸡涉嫌虚假营销,揭露其长期宣传的“散养鸡”实为笼养。

老乡鸡回应称2014年后“再也没有宣传过自己用的是散养鸡”。但公开记录显示,2021年9月公司公关负责人仍向媒体宣称“在养殖上均采用散养的模式”;同年创始人束从轩在宣传片中称“让农户把鸡散养到120天”。

转型之路:数字化战略与万店愿景

面对重重挑战,老乡鸡正寻求破局之道。数字化转型成为战略重点。2024年2月21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调研老乡鸡时,对其“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做法给予肯定。

韩俊提出期望:“希望老乡鸡能够抢抓数字化时代的机遇,进一步强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服务,加强精准营销,全面推进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经营。”

老乡鸡在招股书中强调其标准化成果——通过自动化烹饪设备、标准化程序及中央厨房体系,实现了中餐制作的工业化突破。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透明度建设:2024年发布的 《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厚达677页,覆盖全国1218家餐厅的226个SKU、873种原料及305家供应商。

在预制菜争议席卷行业之际,老乡鸡选择直面问题。公司公开承认70.6%菜品为餐厅现做,27.7%为半预制,仅1.7%为复热预制。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反而在消费者中建立起一定信任。

束从轩的扩张愿景依然宏大。在安徽省领导调研时,他提出了“十年内实现门店达万家、产值达600亿元”的目标。此次港股IPO募资用途显示,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供应链布局、扩大门店网络及数字化升级。

然而数字化投入尚未扭转基本面。束小龙提出“万店目标,加盟为主”的战略,但2024年,加盟店翻座率3.3次,低于直营店4.8次,加盟店单店日均销售1.24万元,较直营店1.6万元低20%。

从A股45问质询到港股路演,从1.6万人次社保争议到过期鸡油罚单,老乡鸡的上市长跑犹如中式快餐标准化困境的缩影——当资本要求规模增速,消费者苛求品质价格,家族企业如何平衡?

新黄河就上述经营问题采访老乡鸡,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古马

编辑:王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