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集聚海洋人才 协同攻关核心技术 | 走在前 挑大梁·海上新山东
山东新闻联播  昨天 16:03

海洋强省,人才是关键。山东通过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让海洋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向海图强,人才为要。山东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专项”,累计引进培育涉海高层次人才224名。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名,数量居全国首位。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三忠,正在带领团队研究深海天然氢气,这项研究颠覆了深海洋底“无能源”的传统认知,为深海开发提供了新赛道和突破口。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三忠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数据库,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到1000多个微小的板块,提出了微板块构造理论。基于这个理论,我们现在发现在深海四五千米深处,有广泛的天然氢气存在,分布区域比油气更为广泛。”

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30多年来,李三忠带领团队拓展深海洋底构造研究领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人才引育上,他注重跨界融合。原本在中国科学院研究古地磁学的姜兆霞加入李三忠团队后,迅速将地质学与地磁学这两个关联学科结合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并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奖项。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姜兆霞教授介绍:“(海底)在形成氢能的时候,会产生大量古地磁信号的这些磁性矿物。所以我的方法正好和团队的一些前沿方向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未来肯定在海底氢能这个方向上大有作为。” 

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平台。山东通过出台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为人才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全链条保障。符力耘教授带领的深海地震波探测研究团队,历经18年攻关,提出了深海犁式缆宽频地震波探测新模式,自主研制了深海油气高精度地震波探测一体化技术体系,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深海地震波探测技术的国家,为我国深海油气大规模勘探及海外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层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符力耘告诉记者:“这套设备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现在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就是跟我们这个(深海)CT一样,现在我们能探测的是3000米水深,我们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可以说全面进入了深水时代,(这项技术)未来可拓展至深海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矿产资源(探测)、深远海监测等,更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这个项目打破了深海探测装备的垄断,并取得了深海数据采集等3项技术突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件。

加快引育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山东设立了总规模30亿元的海洋人才发展基金,累计安排省级专项资金4.65亿元,支持49家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24名。目前已突破大型远洋船舶用涡轮增压器研发等97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向2万亿元迈进。

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