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陆军方队护旗手王义飞:新的任务已经在召唤,他必须整装待发
新黄河  昨天 14:07

新黄河记者:樊雨晴  

“我儿子走过天安门了!太棒了!”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冷家小庄村,王新国一家正激动地守在电视前,紧紧盯着屏幕。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陆军方队中,一名年轻的护旗手军姿如松,以挺拔的身姿、炯炯的目光和精准的动作,接受着祖国与人民的检阅——他叫王义飞,今年25岁。这位年轻战士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全家人的欢呼与喜悦瞬间沸腾。

“爸爸,你教我踢正步”

20世纪90年代初,王新国穿上军装,步入军营。数载光阴后,他告别行伍,回到故乡。又过了些年岁,他的儿子王义飞在这座城市的山海之间如一棵小树般悄然拔节,慢慢长大。

王义飞小时候

“合格的军人不会因脱下军装就褪去军人本色。回家后,我始终以军队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份坚持从未改变。”几年的军旅生涯雕刻了王新国的人格,也在无形中深深影响着年幼的王义飞。

“义飞小时候很喜欢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边看边模仿里面的动作,跟着电视学踢正步。”回忆起王义飞幼年时,王新国打开了话匣子,“我看他学得这么认真,心里其实很感动。后来,他也会缠着我说‘爸爸,你教我踢正步。’看他学得有模有样,我别提多高兴了。”

18岁那年,王义飞郑重地对全家宣布了去当兵的决定。“我们全家都支持他。我告诉他,爸爸心里一直有个未完成的愿望,希望你能替我实现。”王新国说,那个珍藏心底的愿望,就是穿上军装,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送别那天,王新国心中满是欣慰,却又难掩不舍。“儿子临上车前,我紧紧抱了他一下。”回忆至此,王新国声音有些哽咽。那时,泪水早已不受控制地涌出,他怕儿子看见,连忙低下头,轻轻推了推儿子催他上车,将千言万语都藏在了这个动作里。

“为了爷爷,我一定要亲自走过天安门广场”

“义飞的爷爷在今年2月病逝,那时义飞刚入选阅兵集训队不久。”王新国说道。爷爷虽然心中无比想念孙子,却担心影响他训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都再三叮嘱家人:别让义飞知道,不能让孩子为家事分心。

爷爷去世后,是否告知儿子,成了王新国心头最艰难的抉择。几经挣扎,他最终辗转联系上部队领导,终于将电话接到了正在紧张集训的王义飞那里。听到噩耗,电话那端传来义飞抑制不住的痛哭声。但令王新国欣慰又心疼的是,儿子很快控制住了情绪。“他沉默了良久,然后语气异常坚定地说:‘爸,我就不回去了。为了爷爷,我一定要亲自走过天安门广场!’”

王义飞和爷爷的旧照

这份坚毅与担当,并非偶然。王义飞自新兵连起便表现优异,厚厚一摞的嘉奖证书和奖状、满满一盒的奖章与纪念章,无声记录着他的成长轨迹:“四有”优秀士兵、神枪手称号,作为“四有军人”代表被选派至国防科技大学培训,更在2022年一场军事比武中勇夺三项个人冠军。正是这份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忠诚报国的信念,支撑他在悲痛中挺直脊梁,选择了以最庄严的方式告慰爷爷——在天安门前,走出中国军人的铿锵步伐。

“义飞是个孝顺的孩子,我很想他”

相比于爸爸滔滔不绝的骄傲,妈妈盛金叶则显得含蓄许多,只是把对儿子的挂念化作喃喃的低语。“义飞特别孝顺,每次周末一拿到手机,就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他总是关心家里怎么样,惦记我们的身体。我每次都报喜不报忧,怕他分心,希望他在部队好好训练。”盛金叶看着手机里儿子的照片,眼角眉梢漾开了笑意。

王义飞和爸妈、姐姐的全家福

在电话的两头,报喜不报忧成了母子间不约而同的秘密——不仅是远在青岛的父母如此,正在为阅兵紧张封闭训练的王义飞也同样选择把辛苦和汗水悄悄藏起,只把骄傲与荣光说给家人听。

奶奶说,他们唯一知晓的,是孙子为了训练,已经磨破了四双皮鞋。“是一次视频通话时,我们无意间瞥见他脖子上和手上都磨破了皮,心里一紧,才察觉到他吃的苦。”

电视上出现王义飞的身影,妈妈和奶奶激动地站起来

“阅兵任务圆满完成,义飞也能稍微休息一下了,我们都在家,等他回来。”话语间,盛金叶的目光湿润了。这个炊烟升起的小院,似乎也因这句轻轻的期盼,而显得更加安宁。一家人正以最朴实的心情,等待着他们的英雄归来。

4日晚,王新国告诉记者,阅兵结束后,王义飞打来电话。简单寒暄几句便匆匆挂断——他说,新的任务已经在召唤,他必须整装待发。

摄影:樊雨晴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