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照顾“30后”,济南有个“老年志愿团”
齐鲁晚报  2025年10月28日

当子女远在外地,谁的陪伴能化解空巢老人的孤独?在济南历山名郡社区,答案是一群同样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用“一个电话就到”的承诺,成为彼此最可靠的依靠,演绎着“以老助老”的动人故事。

“随叫随到”的陪伴

解高龄老人燃眉之急

“李阿姨,该体检了,等我陪您去啊。”58岁的傅国荣对86岁的李桂珍老人说这话时,语气温和而笃定。作为济南历山名郡社区暖夕阳志愿服务团的团长,傅国荣自己也不再年轻,可她正用“以老助老”的方式,成为许多高龄独居老人的贴心“老街坊”。

帮点小忙、说说家常,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汇聚成最温暖的陪伴。说起照顾老人的点滴,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就拿体检来说吧,有一次早上7点,我就陪着李阿姨到了社区医院。”傅国荣回忆道,从社区到医院的路,年轻人快走不过一刻钟,可带着老人,时间就得翻上一倍。“老人腿脚不太方便,要是不赶时间,我就陪着她慢慢走;要是遇到急事,我就用轮椅推着她。”傅国荣说。

“到了医院,我基本就坐着休息,小傅全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李桂珍说着,笑盈盈地望向傅国荣。挂号、排队、等候检查……傅国荣一手包办,直到该检查了,才轻轻扶老人过去。“体检可是个体力活,前前后后,怎么也得忙活一上午。”李桂珍感慨道。

回程路上,老人轻轻拉住傅国荣的手,低声说:“多亏了你啊小傅,你就跟我亲闺女一个样。”

傅国荣一边笑着,一边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白发,“您放心,以后我就是您身边的‘闺女’”。

像这样看似琐碎却温暖的小事,还有很多。“有她在,我心里就特别踏实。”李桂珍常说,自己的孩子远在外地,而傅国荣这份“随叫随到”的陪伴,比什么安慰都来得实在、来得暖心。

“碗留着,我来刷”

日常里藏着家人般牵挂

“阿姨,今天的碗筷留着没?我特意带了新买的丝瓜瓤,听说去油效果好还不伤碗。”一周里头,傅国荣总会抽出两三天,去李桂珍老人家里坐坐。有时提一袋水果,有时带几样实用的小东西。

一进门,她习惯性地先往厨房走。她知道李阿姨手指关节不好,碰凉水容易疼,所以每次来,刷碗、擦灶台几乎成了她“顺手”的事。“不是跟您说好了吗?碗留着等我来洗,您就别碰这些凉水了。”有一回,傅国荣正看见老人弯着腰,用抹布费力地搓洗泡在水池里的几只油碗,赶紧上前接过来,语气里带着心疼。

“看你天天忙里忙外的,我也想干一点儿。”老人站在一旁,笑得有些腼腆。傅国荣却利索地卷起袖子,一边刷碗,一边陪老人聊起家常,“您跟我还客气什么呀?过来陪您说说话,我不知多高兴呢”。

除了洗碗,傅国荣也悄悄记着老人的生活习惯。老人爱看报,她每次进门前会提早从报箱取出报纸,整齐叠好放在客厅茶几上;每次去老人家,她临走时都会拎走垃圾袋,顺手带下楼。

这份体贴,李桂珍其实都默默记在心里。于是,每一天的告别,都成了一场温柔的“拉锯战”。“小傅,路上慢点。”傅国荣离开时,李桂珍总会跟着送到电梯口,一直等到电梯门缓缓合上,才轻轻关上门。

而从李桂珍家离开的傅国荣,也总是面带笑意,步履轻快。“来陪李阿姨说说话,心里特别舒坦,每次聊完,感觉自己心情也更亮堂了。”傅国荣说。

以老助老传温情

社区搭台织密互助养老网

一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一群人的守望却能织就一张坚实的互助之网。

在济南历山名郡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暖夕阳”志愿服务团正是这样一张网。它由50多位低龄老人自愿结成,他们像傅国荣一样,用持续的陪伴和细致的关怀,为高龄邻居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晚年的桥梁。服务团秉持“低龄帮高龄,花甲助耄耋”的理念,通过项目认领、结对帮扶等方式提供支持。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辖区老年群体呈现出“三高三强”的显著特点,即“文化程度高、社会地位高、家庭收入高,参与公共事务基础强、慈善志愿意愿强、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强”,这为“以老助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听说社区有这个志愿服务队,我身体还硬朗,时间也宽裕,就想为行动不便的邻居出份力。”如今,傅国荣已成为团队骨干。

“我们不仅组织义诊、拍银龄婚纱照,也格外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傅国荣说。团队还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定期召开座谈会,响应老人们学习修图、摄影等新技能的愿望。

如今,86岁的李桂珍老人不再感到孤单,她的生活既有傅国荣的日常陪伴,也有丰富的社区活动。“以前总怕老了没人管,现在有社区、有志愿者,不光老有所依,还能老有所乐,这日子过得比年轻时还舒心!”她笑着说,每次和外地女儿视频时,总会宽慰道,“你放心,妈在这儿过得好着呢”。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