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璐
“活水悠悠出沂源”——沂河,源自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鲁山山脉,蜿蜒90.1公里,流域面积达1462平方公里。它不仅是沂蒙革命老区和鲁中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轴,更被誉为“齐鲁水塔”,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生命脉动。
9月11日上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见证河湖蝶变 共建美丽山东”媒体行活动走进沂源县,深入探访这条山东第一大河的源头活水,聆听它书写绿色新篇的蝶变故事。
在沂源水务发展有限公司第二污水厂下游,一片大型人工湿地悠然展现在眼前:水草丰茂、清波荡漾,飞鸟不时掠过水面,生机盎然的景象宛若天然湿地。除了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态景观,这片湿地更承担着重要的净化使命——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已达地表水准Ⅳ类的水体,在这里获得“二次净化”。每天,约有30万立方米的水流经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实现水质再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湿地每年可削减COD54.75吨、总氮5.475吨、总磷1.095吨,出水水质与沂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基本接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有效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水环境质量管理的衔接。
这座人工湿地,是沂源县从源头系统性护水的生动缩影。更多的守护故事,藏于车水马龙间沂心岛上白鹭翩跹的自由身影中,融于燕崖镇“天上银河、地下沂河”的浪漫传说里,也蜿蜒在龙湾水乡“最美10公里”的沂河生态画卷之中。水清岸绿、人水和谐,正逐渐成为沂源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漫步沂心岛,身侧景象宛如一幅动人的双面画卷:一面是车水马龙的高架桥,勾勒出县城蓬勃发展的节奏;另一面是沂河水静静流淌,白鹭翩跹起舞,仿佛为喧嚣按下温柔的暂停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此刻,成为可触、可感、可驻足凝视的风景。
初秋时分,微风拂过清澈的沂河,水面泛起涟漪,岸边的百日菊正绚烂绽放,青青草地悄然染上一抹金黄。对岸村落灰瓦白墙,静静倒映于碧水蓝天之间,如诗如画。北依沂源经济开发区、南连牛郎织女景区,龙湾水乡沿线10公里的沂河段堪称沂源最美河岸。这里不仅风光宜人,更通过餐饮、露营、采摘、音乐美食节、漂流等多元旅游业态,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了助力振兴的“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燕崖镇也得到了真切而生动的诠释。这里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以来,传说中的星河鹊桥仿佛在此落地为清澈的沂河与翠绿的群山;更在生态保护尤其是河流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水质清澈、环境优美,让古老传说与现代绿色发展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的双赢。
沂河龙湾水乡段治理前资料图
但是和采访团此行探访的泰安康汇河、东平湖一样,沂河也在同一时期经历污染之痛:20世纪90年代,沂源县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以造纸、制革、酿酒为主的产业结构,滞后的城市污水基础设施、沿线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导致沂河曾一度沦为劣Ⅴ类水体,水鸟、鱼类近乎绝迹,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挑战,沂河用“五个字”迎难而上:
“立”,以四级联动构筑沂河水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县级统筹、部门指导、镇街实施、群众参与”四级联动监管体系,将沂河流域划为61个区段,设置32个镇办断面,构建“日巡河、月排名、季督办、年考核”的工作闭环链条,压实巡河、护河、治河主体责任。推动全域水资源利用,2个污水处理厂每年向沂河生态补水2676.4万立方米,开展小流域“一体五段”治理,沂河年生态径流量达到2.651亿立方米,实现全年无淤堵、不断流。
“治”,以系统治理破解沂河水环境提升难题。控源头,对流域内新上化工、水资源开发等项目实施提级审核。治污水,投资4.02亿元实施“两清零一提标”建设,完成建成区26公里合流制管网清零,2条县域黑臭水体治理,2座污水处理厂由一级A向准Ⅳ类提标改造。重科技,搭建智慧管控平台,建立特征污染物溯源数据库,精准溯源整治沂河流域46处排污口及37处水环境问题。
“护”,以全域统筹提升沂河水生态自净功能。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62.2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0万亩,打造国家储备林7.98万亩,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投资7.86亿元实施沂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河道78.9公里,新建沿岸生态湿地60多公里、污水处理厂下游人工湿地750亩,恢复流域生态功能。
“活”,以融合创新促进沂河水文化传承发扬。将沂蒙红色革命精神、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历史文化融入沂河沿线发展,助推“水旅融合”“水农融合”,打造占地1.5平方公里的“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建设亲水功能景观堤岸和文化廊道等60处居民亲水构筑物,丰富沂河水文化内涵,提升亲水宜居品质。
“转”,以绿水青山引领沂河水经济发展动力。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完成淮河流域首单5万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被确定为省级水土保持碳汇工作试点县。投资19.93亿元谋划实施EOD项目,推动沂河源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年产值4亿元的产业链,塑造“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锶都”等特色品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通过“立、治、护、活、转”五字“秘诀”,我们看到了如今沂河的蝶变:生态流量达标率100%,河道通水能力提升40%。水质优良,沂河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Ⅱ类,2024年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二。沂河的“五字诀”,也为北方山区大型河流源头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