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大事,山东省委书记“点名”济南青岛
济南日报·爱济南  1小时前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9月18日,山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这场定调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做好“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七篇大文章,为山东城市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

会上,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点名”济南、青岛:

要聚焦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完善提升城市规划,增强济青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做好结构优化大文章。

这一“点名”,不仅赋予两座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使命,更让济南——这座作为省会和都市圈“圈心”的城市,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肩负起引领区域协同、激活增长动能的关键角色。

辐射与协同,济南都市圈的“双向奔赴”

济南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济南都市圈是山东最具发展活力与增长潜力的区域。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

《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优化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同城化发展,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近期,济南都市圈动作频频。

9月9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泰安调研济南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情况,他要求,提升济南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加强科创资源整合,有序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9月11日,聊城市党政代表团来济南对接强县产业帮扶弱县工作,并召开对接交流联席会。会议明确下一步济聊协作重点: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农业、工业、科技、人才、文旅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区县结对产业帮扶,合力推动济南都市圈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联席会上,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签约:东阿县人民政府与唐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东阿经济开发区与丽山健康(山东)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合作协议》。这两项协议紧扣东阿县特色产业优势,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高唐经济开发区分别与济南市市中区金融运行监测中心签署《区域金融帮扶协作发展框架协议》,与海辰绿能(上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这些合作涵盖金融支持与能源开发,体现多层次、多领域的协作特点。

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济南与聊城深化协同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是济南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内部联动合作的切实体现。随着两市在产业、金融、能源等多领域合作持续深化,济南都市圈正加速实现资源互补、功能协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一屏观全域,数字赋能韧性底座

《意见》提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0年10月,济南入选住建部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自试点以来,济南一手抓平台体系建设,一手抓“新城建”产业培育,形成“1+3+N”平台体系和“1+2+15”新城建产业生态,有效助推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为韧性城市提供坚实数字底座和产业支撑,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时更具预判力和响应力。

聚焦韧性城市建设,济南将平台体系作为数字化转型突破口,以科技创新赋能精细治理,让城市运行更智能、更高效。

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2025年7月,“济南市CIM+城市管理一张图应用”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搭建3个新城建试点平台,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平台、智能建造协同管理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实现占道经营等26类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发现与分拨,物业一键报修、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投票等功能线上运行,以及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一码追踪”和“审管一体”。

在夯实数字平台基础的同时,济南正将智能化建设从“云端”落地到“地面”,让数字赋能的成效切实转化为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力。

济南将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依托城市体检,深入开展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底数和管养现状摸排。加快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助力城市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地下“一张网”体系,创新智慧物业服务模式,强化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住区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体系等隐患的防治,推动形成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智慧住区治理模式。围绕“强基地、优特色、升标准、扩标杆”的工作主线,结合发展规划,动态优化产业布局,助力形成“一区县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韧性城市,不仅体现在应对重大危机时的从容,更蕴含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监测全域风险的“城市大脑”,到社区里一个安全的充电桩;从地下纵横交错的智慧管网,到手机上的一键报修功能,济南正将“韧性城市”的理念,转化为一项项具体可感的民生工程。这条路还在延伸,但目标始终清晰:让城市更具抵御风险的“硬实力”和快速恢复的“软实力”,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动能转换:科创引擎激活发展新势能

城市是创新生态的培育皿,既要单点突破,更要全域协同。

《意见》提出,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山东省城市工作会议新闻通稿中明确提出,要聚焦创新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

作为山东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济南将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在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构建“单点突破、全域协同”的创新格局。

在高新区,2025年6月底,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款自主研发的硅基中束流离子注入机成功下线,为济南集成电路产业补链强链再添关键一环,进一步完善芯片制造核心装备的产业拼图。艾恩半导体依托山东产业配套优势,离子注入机所需近两万个零部件中,过半可在省内完成采购和加工,显著降低供应链风险。硅基中束流离子注入机成功下线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二代碳化硅离子注入机正加紧研发,有望于今年9月面世。

历下区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突破。该区全年将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20家,中兴高达、新华三等重点项目正加速投产达效。依托“产业基金+链主企业”模式,历下经开区正规划建设高端软件产业集聚区,与国家级智库合作打造细分领域创新高地,推动软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起步区作为省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先后落地中科系院所、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落地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领域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和产业化。

科创浪潮奔涌不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画卷,正在济南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从高新区集成电路核心装备的连续突破,到历下区数字经济的集群跃升,再到起步区高端研发平台的加速集聚,济南正以全域协同的创新格局,持续夯实动能转换的产业根基。

城市更新: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生

城市是记忆与活力的共生体,既要守得住文脉,也要留得住生活。

《意见》明确,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结合实际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

济南率先建立历史建筑“一份报告、一张表单、一个平台”保护管理模式,采用渐进式微更新,下足绣花功夫,优化院落布局。对明府城327个院落坚持“一院一策”,其中46处文保单位得到精心呵护。这种“微更新”不是简单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有机新陈代谢,避免文化断层,防止单纯保护导致的功能退化。

在工业南路核心区,通过“厂区改造+产业置换”模式,小鸭集团生产线迁至孙村青年汽车厂区,既破解了企业发展瓶颈,又盘活了闲置资产。商埠区更新中,工人们小心翼翼清洗修复百年青砖,老建筑变身博物馆、文创空间,新建筑引入特色商业,形成能够“穿越时空”的活力街区。济南宾馆地块秉持“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改造策略,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建筑原有肌理与空间形态。

济南的城市更新既需大刀阔斧的魄力,更离不开绣花般的细心和耐心。今年济南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80个,完成投资160.6亿元;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完成投资144.6亿元。舜泰广场智慧停车场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案例;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的智慧灯杆兼具安防和充电功能;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一老一小”需求,增加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场、社区食堂等。

城市更新,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役可成。济南以敬畏历史之心、雕琢艺术之工、服务民生之实,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条有机更新之路。既留住了一座城的记忆与乡愁,更激活了面向未来的活力与温度。这份“绣花功夫”背后,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践行,展现出历史与现代相融合、文化与生活相滋养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山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济青“双核”被赋予新的使命与期待。济南,正在辐射与协同中展现“圈心”担当,以科创激活动能、以更新传承文脉、以韧性筑牢基底,一步步将“七篇大文章”落笔于实、书写于民。这座城市,既仰望星空谋协同,又脚踏实地促融合——其每一步前行,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人民城市”写下了温暖的注脚。(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端鹏 丁梅浩)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