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护航泉水持续喷涌 | 走进人大
新黄河  2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白泉涌沙,古书记载的场景,再现了。7月3日,济南市白泉生态保护项目正式开放。被誉为“山东岩溶大泉中独有的生态瑰宝”的泉群,甫一重现风采,就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打卡游玩。

对济南而言,泉水是天赐珍宝。守护好泉水,要“天帮忙”,“人努力”,更需法治护航。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保持泉水持续喷涌、突出泉城特色”目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以法治力量守护泉水的永续生机与活力。

织密地方立法体系 守好“源头活水”

“要立足济南文旅资源禀赋,明确‘泉水之都’核心标识以及国际化旅游城市发展定位,吸引更多游客为泉而来。”在8月召开的济南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济南市旅游促进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这样写道。将保泉理念贯彻相关立法工作始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动态完善法规体系,牢牢筑起保泉法治屏障。

为泉水打造法治之盾,最早可追溯到28年前——1997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把名泉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原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副主任张瑞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济南一些名泉消失了踪迹,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保经济、保泉水,如何兼得?为守住城市文化根脉、回应人民关切,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以法作答”。无先例可循,也没有上位法作为直接依据,经过一年扎实调研,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明确了“突出重点,应保尽保”的保泉八字方针。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推敲,《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顺利出台实施。

“在这部法规的保障下,趵突泉、柳絮泉、泮池等众多名泉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升。”张瑞补充。

紧随保泉实践和城市发展步伐,2005年,原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部更加完善具体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应运而生,并于2017年、2022年先后两次修订。修订后的条例从保泉扩大到保源,明确了泉水补给区、泉水补给区内的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汇集出露区以及泉水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内的山体、河流水系的保护范围,划定了直接补给区内的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建立起从规划到监督、从源头至末端的全过程名泉保护体系。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名泉保护条例体现了“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的创新理念,为系统、科学、高效开展保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以名泉保护条例为统领,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将保泉体系脉络延伸至多个相关领域法规中——《济南市河道管理保护条例》《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济南市节约用水条例》《济南市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围绕加强河道管理保护,发挥河道、湖泊的综合效益,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节约用水等方面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济南市水土保持条例》《济南市湿地保护条例》对涵养泉水生态、创造宜居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则明确优先保泉原则,将保泉护泉贯穿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一部部“泉系”立法的制定实施,把济南泉水法治保护网织得又密又牢。

打好“组合拳” 确保“泉源上奋”

围绕保泉护泉,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认真打好履职“组合拳”,积极引导人大代表立足工作实际,发挥职能作用,为确保泉水持续涌流提供全方位守护。

贾虎平是济南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在第二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上,他认真审议了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提交的关于全市名泉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是我们连续多年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泉水保护的报告。”贾虎平说,这折射出济南人大坚定的护泉之心和有效的实际行动。此外,在这次会议举行的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情况专题询问中,也对最近开展的保泉护泉工作进行了介绍。

以刚性监督,织密护泉网络。近年来,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以常态化监督、联动式检查、跟踪式问效为抓手,推动名泉保护法规制度从“纸面”落到“地面”。

2023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围绕名泉保护的主要工作、规划编制、政府责任、监督检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内容,开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对全市涉及名泉保护的9个区县及济南高新区、南部山区实施“全覆盖”检查。“要统筹城市发展和泉水保护,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重点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擦亮泉水名片,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换为发展优势。随后,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该执法检查报告,并将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推进名泉保护规划管理、加强名泉保护的系统治理、增强泉水文化软实力、强化依法保泉力度等方面的意见交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开展全程跟踪督办,确保相关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通过有力履职,济南市完成了全市1209处泉水的地理风貌、地质成因和历史文化信息普查建档,确定名泉950处,泉群数量由10个增至12个,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千泉之城”。

做好泉水文章 打造“天下泉城”

法治护航下,济南市保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泉水持续喷涌纪录不断刷新,截至目前,趵突泉已连续喷涌22年,济南市泉水水质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泉水保护也带动了城市品质提升,“天下泉城”的品牌愈发闪亮。“作为旅游从业者,我深切感受到泉水保护对泉城旅游的促进作用。”济南某旅行社负责人表示,“泉水就是济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济南已连续多次登上全国热门旅游榜单,尤其在周边游领域表现突出,多次跻身节假日热门目的地前十。趵突泉等泉群景区持续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连续多年长假期间,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单日接待量超20万人次。济南赏泉已成为各地游客的热门选择。

泉水保护重在利民惠民。近年来,济南市坚持“以泉润城、以文塑城、以业兴城”,推动泉水保护与民生改善、文旅融合互促共进,让千年泉脉焕发新生机。

济南市持续开展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加强泉水补给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系统实施荒山荒坡治理、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十四五”期间,先后完成兴隆山体公园等10个生态治理项目,南部山区“泉源”生态功能进一步显现。

同时,济南市编制《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构建“两区三级”保护体系。加强保泉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生态保泉、精准保泉提供了技术支撑。

文化赋能方面,济南市深入挖掘泉水文化内涵,持续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综合保护工程,申遗工作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有序推进泉•城博物馆规划建设,开发泉水宴等品牌产品,连续举办12届泉水节。今年7月,成功举办济南国际泉水节,各界友人、广大游客来济共赏泉城美景、共品泉水文化、共享“泉水盛宴”,泉城影响力持续提升。

“家家泉水”是市民们共同的期盼。为此,人大代表们连年建言,市人大常委会强力监督,市政府各部门合力推进,共同将这份期盼变为现实。如今,这份努力已结出硕果——188处直饮点遍布市内六区,清泉触手可及。预计到2025年底,这项福利将覆盖百万市民。涓涓清泉,正流入千家万户,更流入百姓心田。

法治为泉水奔涌赋能,为城市发展铸魂。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法治力量守护泉脉,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金山银山成色更亮,助力“天下泉城”绽放新时代光彩。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李莉  通讯员:王春雷 李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