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济南,总有温暖在街头巷尾流淌——历下区85岁的赵阿姨按下手机快捷键,就能接通“拨一拨就灵”的养老热线;济阳区开元社区的邻居们在“连心棚”下聊天,曾经的小矛盾早已变成互帮互助的温情;莱芜区山区学生走进橘色“学生驿站”,喝着热水等待校车……
济南这座城市正以“民生无小事”的初心,在老龄化应对、就业帮扶、“一老一小”保障、社区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书写出一份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答卷。
历下区
从“养老外卖”到“银发生态”破解30%老龄化率的民生考题
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0%,远超全市平均水平,1.26万老人的养老需求,曾是街道治理的“头等难题”。“以前想装个扶手都不知道找谁。现在一个电话,服务就上门了。”住在甸柳一社区的李大爷,指着家里的适老化改造设施感慨道。
这份便捷,源于街道早年布局的“养老外卖”服务体系。2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所日间照料中心、2所老年公寓、2所长者食堂实现养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智慧化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整合辖区资源,20项定制服务包形成“下单—派单—接单—服务—监管—评价”的闭环,让老人享受到“像点外卖一样方便”的服务。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服务2.7万人次,不仅破解了养老“最后一米”难题,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获全国关注。
但老龄化带来的需求远不止“基础服务”。“老人要的不只是一顿饭、一次维修,还有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长期保障。”街道工作人员的观察,催生了更大胆的创新——成立济南市首家街道级“银发康养”互助产业联盟。
为摸清需求与供给,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全员出动:电话访谈110余户老人,发放200余份问卷,走访60余家企事业单位,最终绘出一张覆盖“人文地产景”的“养老供给图”。今年春天,30余家涵盖养老服务、医疗健康、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的企业齐聚联盟,开启“养老生态”升级之路。
90岁的王大娘是联盟温暖的直接受益者。作为低保边缘户、肢体三级残疾的独居老人,她的生活曾陷入绝境。联盟单位臻至餐饮得知后,主动承担起每日免费送午餐的任务。“这不仅仅是解决一顿饭的问题,更是给老人带去生活的希望。”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银发生态”的核心——不再是单一服务的输送,而是多元力量共同守护老人的尊严与希望。截至目前,联盟已助力20余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开展健康讲座15场、联合义诊28次,让“老有颐养”从口号变成日常。

甸柳新村街道工作人员入户为老年人申请为老服务政策
天桥区
党建牵线,织密就业与“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网
在天桥区泺口街道,党建不仅是基层治理的“魂”,更是串联民生服务的“线”。街道以“党建+微业”模式为抓手,在北徐幸福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础上,打造“15分钟微就业圈”试点——居民在休闲购物时,就能参加创业政策宣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实现“逛着街就能找机会”。
“以前想创业,不知道去哪儿问政策,现在社区里就有讲座,还帮我对接了资源。”一位在社区开店的商户说。这种“服务提质”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让就业帮扶不再是“空对空”,而是扎根在居民生活的场景里。
而在“一老一小”这两个民生重点领域,泺口街道的实践更显温度。针对银龄群体的孤独感,街道通过党组织牵线,联合济南老年人大学在香磨李社区设教学点,绘画、声乐等课程开了88期,服务超800人次,有效地缓解了银龄群体孤独感。
对于商户流动儿童,街道创新的“泺童年”品牌成了孩子们的“成长港湾”。以泺口服装城为阵地,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童隅空间周末学校”,推出“城市探索·济南扎根之旅”等多项课程,并开展“汇爱予童·暖心补给行动”,为儿童健康幸福成长保驾护航。三年来,累计开展活动132次,覆盖新就业群体子女及流动儿童2113名,项目获得2024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荣誉。
更值得关注的是,街道构建的“街道统筹、社区落实、企业助力”政社企联动模式,让文化服务“不打烊”。“济南时装周”进社区、品牌文化展在家门口举办,青年干部“开”欣悦“动”宣讲融合政策与民俗,错时延时服务让社区变成“课后活动室”“活力健身房”。在节假日期间,街道还联合泺口服装城等辖区企业开展“六一”走访慰问儿童等活动。让民生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是融入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泺口街道联合山东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开展“童隅空间周末学校”
济阳区
邻里调解“解心结”,从“陌邻”到“睦邻”的社区治理变革
在济阳区济北街道开元社区,“邻里调解服务中心”作为一支扎根社区的调解力量,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柔性调解解开邻里心结,用真诚服务拉近社区距离,成功处理多起邻里纠纷、物业矛盾与商户摩擦,针对房屋漏水、停车难等民生“小事”,中心创新推出“清风议事厅+流动调解站”模式——把协商现场从会议室移到小区院落、商户门口,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议事。这一做法不仅打破空间限制,更让居民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在开放协商中凝聚“社区事,大家议;社区事,大家管”的共识,让邻里矛盾在多元共治中得到高效、妥善化解。
中心的力量,来自多方资源的整合。社区集结党员、法律顾问、网格员、热心居民等多方力量,中心聚焦三大职能:专业调解,涵盖邻里、物业、商户间纠纷,提供及时、专业的调解服务,防止矛盾升级;沟通搭桥,构建居民、物业、商户和社区之间的对话平台,畅通诉求表达,增进彼此理解;引导自治,鼓励居民组建自治小组、订立社区公约,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氛围。
更可贵的是,调解中心建立“网格走访+居民议事”需求收集机制,调解员每周至少两次深入网格,倾听心声、梳理问题。腾骐骏安西区13号楼前路面坑洼,老人小孩易滑倒,中心接到反映后,迅速联合社区制定方案,短短几天就完成修复;闻韶玺苑小区内东西两户居民因公共走廊鞋柜问题产生争执,僵持不下,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西户主动拆除鞋柜,东户还帮忙联系废品回收,一场半月之久的矛盾在友好氛围中圆满化解……一个个难题的解决,让社区信访量较中心成立初期大幅下降70%,实现了从“社区主导”到“多元参与”、从“矛盾化解”到“和谐共建”的跨越。
如今的开元社区,早已不是曾经的“各扫门前雪”:物业主动公开服务清单接受监督,商户踊跃参与社区公益、提供惠民服务,居民也更支持物业与商户工作。在社区举办的“便民服务日”中,商户自发提供免费理发、维修家电等服务,物业全力负责布置场地,居民积极互动,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邻里节”包粽子、“元旦晚会”共联欢、“邻里故事会”话家常——曾经的“陌邻”,变成了如今的“睦邻”。
莱芜区
小项目撬动大民生,“暖心居”护夕阳,“学生驿站”伴成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莱芜区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急难愁盼,以“暖心居”为老服务项目和“学生驿站”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将民生关怀落到实处,用精准服务破解群众难题,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针对孤困老人生活难题,莱芜区推出“暖心居”为老服务项目,以“解民忧”为核心,划定居住条件“危”、居住环境“脏”、自理能力“低”、精神状态“差”、身体条件“弱”五类重点服务人群,量身定制“出行、清洁、便利、安全、陪伴、健康、用餐、购物、救急、文娱”十项服务清单。为解决资金问题,滨河小学学生义卖筹善款3.9万元,嬴城产发、华立印务等企业捐款4万余元,爱心人士纷纷响应,累计筹得20余万元。截至目前,85户老人已完成居家改造,年底将实现200户年度目标,让“老有所养”更有质感。
如果说“暖心居”守护的是“夕阳红”,那么“学生驿站”护航的则是“朝阳路”。莱芜区山区丘陵面积广,学生路边候车面临安全隐患,雨雪天气更是不便,这曾是家长们的“揪心事”。
为破题,莱芜区先在高庄街道试点建设57处“学生驿站”,形成可复制的“莱芜模式”。资金难题的解决方式更显巧思——创新“政府+公益”模式,不花政府一分钱,靠社会力量聚沙成塔。九羊集团率先捐款90万元,民主党派、社会组织、普通群众紧随其后,一个月内收到312笔捐款,总额达402万元。区慈善总会设立专项公益账户,每日公开捐款明细与用途,让每一笔善款都“晒在阳光下”。
如今,全区369处“学生驿站”实现街镇全覆盖,连接200多辆校车,惠及近8000名乡村学生。鲜亮的橘色外观成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内部“六位一体”配备的小方凳、饮水机、图书角,更让驿站成为学生的“避风港”。为保障长效运行,莱芜区建立“六级联动”治理体系,设乡村公益岗负责日常管护,还拓展出“5个1分钟”宣讲、托管服务等功能。让民生项目不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幸福载体”。
民生答卷启示:以真心换民心以实干聚合力
从历下区的“养老生态”到天桥区的“党建+民生”,从济阳区的“邻里和睦”到莱芜区的“一老一小”双保障,济南各区县正以实践勾勒出民生服务的共同逻辑:以小切口破大题,以真心换民心,以多元参与聚合力。
这些实践不是“高大上”的工程,而是体现在老人的扶手、孩子的驿站、邻里的板凳上;不是政府的“单打独斗”,而是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协奏曲”。民生答卷没有“终点线”。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落地,将不断实现“民生温度”转化为群众的“幸福厚度”,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到“稳稳的幸福”。(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璐敏 邵明红 曹宏攀 张群 高敏 通讯员 周梅)
编辑:柏凌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