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至6日,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与新华社的报道中密集亮相,历史文化的深度聚焦、消费活力的镜头捕捉、国潮文创的文旅体验,让这座承载泉城记忆的街区成为全国文旅的焦点。能在假期文旅热潮中突围,百花洲背后藏着哪些流量密码?
非遗“活态传承”,让文化可触可感
央视《新闻直播间》重点突出的“非遗传承创新特色”,正是百花洲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有全国唯一位于省会城市中心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汇聚5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11项国家级、12项省级,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非遗生态。在思敏街非遗工坊内,游客可亲手参与体验掐丝珐琅、泉水扎染、非遗漆扇等工艺,让非遗从“展品”变为“作品”;向群皮影社、玉萱阁鲁绣更将泉城景观融入皮影、鲁绣首饰,让泉水锦鲤的耳坠、荷花纹样的香包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济南记忆”。
国潮“场景创新”,激活假日消费活力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的国潮市集与《朝闻天下》报道的赏月体验,揭示了百花洲“传统与潮流”的流量公式。漫步街区,国潮氛围从视觉到体验层层渗透,中秋期间,掐丝珐琅店铺推出的玉兔珐琅书签、古法香囊等主题文创,将传统意象与实用美学结合。百花洲文创市集内,20余家特色摊位前站满挑选的游客,勇气馒头餐厅的“馒头下午茶”将山东传统面点做出新花样,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名片”,这种多元融合让假期消费再上新台阶。据统计,假期前7天,百花洲迎来客流8万余人次,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街区“有机更新”,平衡保护与活力
新华社关注的“百年街巷焕新颜”,点出了片区“长红”的关键——“活用历史文化景观,打造‘文化—艺术—历史—商业’多维复合空间”。2024年重装开园的街区,通过“两街四院落”布局与三大公益场馆建设,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业态发展的双赢。改造升级后的百花洲,水面倒映着青砖灰瓦,曲水亭街的泉水潺潺流过青石板路,完美呈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城风貌。同时,业态创新更让街区活力倍增,焕新开街的后宰门街引入多家特色“首店”,吸引着本地游客前来深度体验,同时拉动外地新增游客持续涌入。而这条街的文旅休闲业态,与思敏街的非遗工坊形成巧妙互补,游客既能在非遗工坊感受传统技艺,也能在后宰门街享受休闲消费,多元需求一站式满足,让街区真正成为“本地人常来、外地人想来”的活力空间。
三天四次央媒聚焦,不是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百花洲坚持“文化为核、体验为桥、创新为翼”的必然结果。这里既有青砖灰瓦映泉水的老城肌理,也有工坊里游客亲手创作的鲜活温度。既保留着泉水大碗茶的市井温情,也生长着国潮文创的新鲜业态。当千年文脉遇见当代生活,这座“泉水会客厅”正在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答案。(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邵明红 通讯员 李欣瑜)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