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执“艺术之笔”绘城市新韵
新黄河  昨天 14:44

新黄河记者:张丽  

为勾勒“艺术市中”生动图景,让艺术赋能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扎根本土特色,瞄准五大行动发力,推动文化艺术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共发展,努力把辖区打造成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艺术暖意的活力街区,让居民在日常里触摸艺术温度,感受发展活力。

夯实文艺阵地,构筑艺术服务“新支点”

街道围绕“全域覆盖、分层服务”的目标,依托“街道—村居—网格”构建起“三维立体”艺术矩阵。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建广场、公园等资源打造文艺阵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石崮沟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别具一格,馆内陈列着古老的农耕器具,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手造学堂”里,传统手工艺人耐心地传授技艺,让古老的手艺得以传承;“非遗工坊+电商直播”平台的搭建,更是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领秀城森林公园、体育公园和望岳康体公园已然成为辖区文艺爱好者的“精神家园”,随乐起舞的舞者、挥笔绘景的画家、放歌抒情的歌者让公园成为辖区的艺术“殿堂”。爱书客、想书坊、麓府书院等文化场所精准定位客群,创新开展脱口秀、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既充满了烟火气,又散发着书卷香。

扮靓城乡品质,打造艺术景观“打卡地”

秉持“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街道大力推动公共空间艺术化改造。石崮生态园区将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完美融合,“喊泉”“击鼓”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到乐趣;瓦峪沟村与石匣村用壁画和浮雕装扮街巷,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玉函山摩崖龛窟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通过进行系统性保护修缮与特色宣传推广,让这座“济南版莫高窟”成为网红打卡胜地;领秀城红叶谷公园四季皆景,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银装素裹,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最好的“艺术”老师。

激活文艺服务,奏响惠民利民“最强音”

街道以“精准化供给、沉浸式体验”为导向,创新文艺服务模式。针对中老年群体,推出“红歌颂”“金话筒”、摄影书画展等活动,推进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满足他们的怀旧情怀和社交需求;针对青年群体,打造“轻量高效”的文艺补给站,开设青年夜校、工惠课堂,将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融入课程,让青年在碎片化时间里释放压力,提升艺术素养。全年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230余场,“泉在济南”系列活动16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92场次,让文艺服务惠及广大群众。

深耕文艺创作,培育艺术发展“新动能”

街道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模式,对接辖区资源开展艺术讲座与技能课程,为艺术创作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构建“政府+机构+协会”联动机制,在福康社区打造“艺心福务”文化品牌,为13支专业艺术队伍建立电子档案,与济南市总工会、市中区文联等单位合作设立女职工培训学校、社区文联及多个艺术创作基地,形成“专业力量下沉+本土人才培育”的双轨模式;瓦峪沟村依托“文化大院”成立了“老年红歌团”“围山书社”“‘众山小’书画院”“非遗大鼓”等艺术社团,党员带头组织活动、开展教学,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合科创力量,激活艺术产业“新引擎”

街道拓展“艺术+”融合路径,依托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舜博创意产业园、书苑广场等科创载体,为艺术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聚焦“艺术+科创”核心定位,举办“泉城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等千余场活动,联动省内制造企业开展137批次需求对接,推动艺术设计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舜博创意产业园聚焦“艺术+产业”融合发展,脱下了老仓库的“工装”变身创意“梦工厂”;“印刷主题公园”“达人的一天大型墙绘”“咖啡充电站”“出版经典阅读墙”等特色新潮元素的融入,呈现出文化艺术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气象;书苑广场聚焦“艺术+体验”场景设计,打造集人文、创意、艺术、生活、教育及商业配套等多方面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情景式生活中心,持续开展安徒生插画展、星光夜市等系列主题活动,有效填补了济南南部文创产业空白。

艺术之花灼灼其华。接下来,十六里河街道将继续围绕“艺术市中 韵动之城”目标,不断深化文化艺术与产业、民生、乡村振兴的融合,让艺术之美成为南城最亮丽的名片,为“艺术市中”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