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王静静
从田间地头的智慧大棚到政务服务的“云端办理”,从城市治理的“一网统管”到社区生活的“一键触达”——在黄河北岸,济南市济阳区正以大数据为笔,绘制一幅全域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作为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和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济阳区以“数智济阳·黄河明珠”品牌为引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在农业领域,物联网传感器和区块链溯源技术让西瓜亩产值翻了三倍;在政务服务中,“云勘验+无人机”模式为企业节省超300万元成本;在城市治理上,数字孪生技术为5000人马拉松赛事筑牢安全屏障……
在济阳,数据不仅是流动的资源,更是变革的动能。通过打造15个数字农业平台、20余个城市治理场景和18个智慧社区,济阳区正以“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用科技之力破解治理难题、激活产业潜能、提升民生温度,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数智样本”。
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护航马拉松零事故
5月11日,济阳区第二届半程马拉松赛事激情开跑,5000余名跑友在赛道上畅享运动快乐。而在赛事背后,有一群看不见的“数据跑者”正与参赛者并肩“奔袭”,凭借数据动能推动城市治理迈向“加速度”。这背后,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的“一网统揽”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中心结合城市大脑2.0构建了更智能的数字全景驾驶舱,平台能自动匹配业务场景所需的视频资源、预案文件和地图点位,并联动AR实景视频达成视频数字孪生。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系统将长达21公里的赛道、8个补给站、12个医疗点以及所有封控路段,以1:1的比例精准复刻至指挥平台,绘制出赛道地图,智能联动128路监控视频、无人机巡飞及沿途医疗、补给点位信息,实现赛事全程可视化监管,为赛事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助力济阳半马圆满收官。
对此,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主任刘洋由衷感慨:“数据与科技的力量为赛事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充分展现了济阳区在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应用水准,更为未来大型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化保障模式。
实际上,济阳区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方面的探索不止于此。今年以来,该区持续深化视频、AI、地图等资源与专题的融合应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应用场景关联服务。特别是结合城市管理等实际需求,打通视频+AI赋能平台和城市大脑2.0.创新打造了更智能的数字全景驾驶舱,推出20余个实用、管用、好用的城市管理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初步构建起“一网统揽、一屏统管”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体系。
目前,城市大脑各系统已累计汇聚160万余条数据,接入76个部门库、21个专题库、5个基础库,数据共享交换达151万条,并开发了12个数据查询功能,可支撑车辆、房屋、法人信息、死亡、社保等相关数据的查询,供乡村振兴、残联、司法等部门应用。
数字化治理的触角不仅延伸至大型赛事保障领域,更深深扎根于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依托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打造了全区18个智慧社区试点,其中济阳街道荷畔社区被评为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I类),全市仅有两家。
在回河街道新河社区,科技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赋能,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时享受到“一键式”精准岗位推荐服务,就业服务从传统的“被动等待”成功升级为“主动对接”,为居民就业提供了极大便利。
济阳街道华阳社区的“一分钟诊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享受到“一站式”便捷医疗健康服务,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医疗需求;
济北街道新元社区借助智慧化手段赋能基层社区治理,通过智慧门禁系统,盛世翡翠郡小区实现了从2024年盗窃频发到2025年盗窃案件“零发生”的转变,让居民安全感倍增……
此外,济阳区还引入大数据附加事件算法,借助32个高空“天眼”和10748路数字摄像头,实现了问题的自动上报和及时处置,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精准度。
在数据赋能智慧社区的同时,济阳区在基础配套设施方面也积极跟进,充电桩的配备、网格化的管理服务以及平台的智能预警,让数据加持下的社区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济阳区作为首批“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县节点”试点,成功入选“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23年12月,济阳区正式通过验收,获评省级四星级成长型智慧城市。
大数据助力政务服务,实现云端审批新突破
今年3月份,济南市人社局召开“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一件事”视频会议,对济南市济阳区“退休一件事”经验做法在全市人社系统推广,而这不过是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以大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在云端审批领域取得突破的一个生动写照。
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通数据共享渠道,推动“退休一件事”服务从传统的“线下办”向便捷的“线上办”转变,依托“爱山东”“山东通”两大平台,深度强化“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数据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协同。通过建立以场景应用授权为基础的数据共享机制,精心构建了一套包含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图、表单等要素的“退休一件事”线上办标准体系,实现“5个一件事”上线运行。如今,群众办理“退休一件事”只需提交一次申请,即可享受“申报零跑腿、审核不见面、数据云端跑”的便捷服务,且办理进度全程可追溯。
以大数据服务中心为载体,济阳区还积极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场景建设。通过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不再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无论是办理社保、医保,还是申请各类行政许可,只需在一个平台上提交申请,相关部门就能通过数据共享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业务协同办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政务服务,济阳区大力推进数据资源赋能政务服务,精心打造“全区政务服务大数据展示平台”。该平台按照总体概况、运行情况、人员状态、市场主体、公共资源交易等七个板块进行科学划分,在大厅管理“8S”标准的基础上,加持“AI”算法,实现了各模块数据的实时统计与监测,全面提升数字政务效能。
近日,在济阳区市民中心楼顶,一架黑色无人机如一只灵动的飞鸟,缓缓升起,飞到迈大食品(山东)有限公司公司高空,对整个厂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拍、摄像,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勘验流程。利用无人机现场勘察,是大数据赋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一次大胆且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勘验方式从地面到高空、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让审批时限大幅缩短,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这是济阳区在数据应用方面不断创新的一个小场景。济阳区创新推出“济时办·云勘验”服务模式,打造“云勘验+无人机”的勘验新模式,实现了勘验方式的华丽转身,大大压缩了审批时限,提升了服务效能。自实施“云勘验”服务以来,累计为企业群众节省费用347.03万元,节省时间6940天,节省路程72853公里。
当前,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正马不停蹄地加快推动“爱山东”济阳分厅建设,协助济阳区社会工作部在“爱山东”济阳分厅上线“数字社会”模块,整合“随手拍”“政务门牌”“病历掌上查”“生命周期树”等10个居民群众使用频次较高的应用功能,拓展和满足群众多样化、均等化需求。同时,推进国家级政务外网“一机两用”试点应用推广,打通人社、医保专网,探索办公终端(含手机端)“一机多用”,切实保障系统网络安全。
大数据玩转智慧农业,打造数字田园新样板
走进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现代农业的科技王国。
49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内绿意盎然,西瓜藤蔓顺着吊秧绳向上攀爬、长势喜人。这里,利用物联网、5G等技术开发了数字化农业园区信物融合综合管理操作系统,配合建设的智能控制类、检测类、监控类等各类583台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各项指标。工作人员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轻松实现对大棚的全方位管理,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管大棚”。
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远不止于此。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借助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种植者通过中心大屏或手机,就能精准把控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温度和营养。系统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实际需求,自动调节水肥比例和灌溉施肥时间,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这不仅大幅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还为农作物营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同时,病虫害预警模块依托大数据分析,能够根据环境数据和农作物生长状况,提前发出智能预警。一旦发现病虫害发生的潜在风险,系统会及时提醒种植者采取防治措施,有效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在智慧农业的助力下,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实现了大幅提升。一位工作人员兴奋地介绍:“以前种西瓜,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现在亩产值从原来的2万元跃升至6万元,这土地产出的可真是‘金西瓜’啊!”
在济阳,智慧农业正蓬勃兴起,以科技之力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近年来,济阳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数字农业领域大胆探索,通过“企业+农户+科技”模式,建成了7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在济阳,智慧农业正蓬勃兴起,以科技之力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
近年来,济阳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数字农业领域大胆探索,通过“企业+农户+科技”模式,建成了7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济阳区打造了由15个平台组成的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大数据平台如同农业发展的“智慧大脑”,整合了农业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田间地头农机穿梭、无人机飞舞,全程机械化作业成为常态,传统农业正加速向数字农业华丽转身。
除了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巨大作用,大数据在农产品溯源和冷链物流领域同样功不可没。
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积极推行实行一瓜一码区块链技术,全过程监督农作物繁育过程,实时追踪生长状态,实现种苗、土壤、水肥、温度、湿度及光照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让每一个农作物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对特色农业从“经验种植”到“数字农田”转变,形成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冷链物流领域,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农产品的运输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减少损耗,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同时,大数据还能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让济阳的特色农产品能够更快、更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在济阳,大数据正以其强大的力量,为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和冷链物流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下一步,济阳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将紧扣“数智济阳·黄河明珠”IP定位,以“多维视图融合一网统揽”项目为技术底座,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智慧治理、数字农业、政务服务三线并进,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济阳样本”。
通讯员:周志昊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