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高敏
“以前议事,常为宅基地边界、灌溉用水这些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现在先听段国学宣讲,聊聊‘和邻睦里’的老理儿,大家心气顺了,事儿自然好商量。”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孟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尚念祯指着村文化广场上崭新的健身器材,道出了村里的治理新变化。这背后,正是苗山镇长勺书院孟家峪村站点创新推出的“国学文化+村民议事”融合模式在发挥效能。
作为村里的文化枢纽,苗山镇长勺书院站点把国学传承变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建起“议事前置国学宣讲”的特色机制——每次村民议事会开讲前,由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队都会准时登场,他们深挖本村的国学记忆,用“拉家常”的通俗语言解读“家国同构”“亲仁善邻”等传统理念,把老祖宗的智慧变成“爱村兴村”的实在共识。没有讲台桌椅的束缚,宣讲常常设在村口树下、文化广场旁,就像一场“长勺微讲堂”,让文化浸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文化软实力正在悄悄转化为治理硬成效。曾让村干部头疼的村内道路硬化问题,在“先品国学、再议村务”的氛围中,村民主动让出宅基地边角,工程比计划提前半个月完工;闲置空地改造文化广场时,大家不再纠结“离谁家更近”,反而争相出主意、捐物料。如今,孟家峪村已靠这一模式高效解决了8件民生实事,曾经的“治理堵点”在文化共识中一一打通。
更显著的变化,是村民们的身份转变。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到“主动参与的主人翁”,国学宣讲搭建起的换位思考桥梁,让“家事村事”真正实现了敞亮说、齐心办。这种“先聚心后议事”的实践,正成为苗山镇“文化赋能治理”的典型样板。
眼下,苗山镇长勺书院正计划以孟家峪村为基点,将这一模式向周边村落辐射推广,孟家峪村要让国学智慧成为乡村发展的“活水源泉”。未来,这份浸润着传统文脉的治理智慧,将持续为乡村善治注入活力,用文化根基筑牢乡村振兴的治理底盘。
编辑:刘冰玉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