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又现医院业绩喜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张来自“兰州兰石医院”的“喜报”在网络上引发议论。该喜报以“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为题,醒目地列出了9月份的门诊人数、手术台数以及10月开诊首日的相关数据。医院将看病救人数据作为“业绩”来庆祝,让不少网友感到“难以接受”。
不只是民营医院,很多公立医院一样在这类问题上栽过跟头。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对外发布“喜报”称,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引发关注后,该医院将“喜报”撤下。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引发舆情后,该院迅速删文并公开道歉,称“这种表达放在公众面前确实不妥,宣传手术技术高超也应该换一种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位医师道出了医院文宣的悖论逻辑:“这些内部数据一旦对外公布,会让公众产生医院在‘逐利性执医’的印象。所以,对医院而言也充满矛盾,一方面想通过内部评比激励医护人员,同时又无法对外公布这类数据。”
其实,对医院业绩文宣的不满,本质是公益化与市场化两种身份认知在公众心中激起的一池春水。
不过还是要强调的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走的是公益性为导向,民营医院则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差异化发展路线,如果要求民营医院也绝对的纯化、公益化,这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解——如果市场化程度低迷,就势必会影响效率与发展,而这些又反过来会影响正常的患者利益。
尤其涉事医院作为身处社区卫生中心和三甲医院之间的二级医院,宣传本就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不是不允许医院宣传,关键在于如何观照社会情绪,并在各种情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兰石医院的这张喜报在公关宣传上来说,败在失察集体情绪。医院的公益化与市场化在舆论场上,本就形成了两种逻辑,一种是医者逻辑,一种是商者逻辑,不少医院的翻车就在于商者逻辑压过了医者逻辑。如果医院在日常文宣中过度强调患者数字在内的商者逻辑,将个体的痛苦异化为销量指标,便必然触怒公众。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医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是一名新员工将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并否认“喜报”与员工绩效挂钩。情况是否属实不得而知,此言却道出了一种社会现实:在两种身份与社会认知的对冲中,身处诊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工作人员才是最值得被看到的,一方面他们要付出超身体负荷的辛劳,一方面,对医院过度市场化不满的患者往往把猜忌、不满发泄到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边要挨绩效指挥棒的鞭子,一边也要挨患者的鞭子。本次争议中,网友为这位新员工鸣不平,本质就是对医院把自己的系统责任摊牌给普通打工者的共情。
撕下一张喜报并不难,难的是弥合喜报背后的各种社会情绪。今天,我们或许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现实,要求各类医院在经营上视钱财如粪土,已不切实际,唯有地方财政给予更多激励扶持,医院在日常文宣中尽力做好取舍平衡,社会舆论也能包容医院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体感的同时,充分发挥良性市场竞争,或许才是和谐久处之道。
编辑:刘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