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通报称,19日15时51分,一名学生在体育课后不慎坠入化粪池,同行同学施救未果后向老师报告,学校立即投入救援并报警求助。经消防、医疗等力量全力施救,仍不幸死亡。22日晚,重庆市教委发布情况通报称,校方对此负有严重的安全管理责任,已对分管副校长李某作出免职处理。
“事发瞬间,我望向井口就已经看不见人影了。”同行同学的这句陈述,道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这场悲剧本不该发生。当分管副校长被免职的消息传来,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问责,真能杜绝类似悲剧重演吗?
事件调查显示,夺命的化粪池井口竟是用腐木板遮盖,再铺上仿真草坪伪装。这种“表面光鲜、内里腐朽”的安全隐患,折射出当前校园安全管理中最危险的顽疾:形式主义的安全观。校方不是不知道隐患存在,而是选择用最廉价、最敷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免职一个分管领导固然必要,但若不从根源上改变这种“糊弄式管理”的思维模式,校园恐怕安全永远只能停留在“亡羊补牢”的循环中。
纵观近年来的校园安全事故,从实验室爆炸到食堂中毒,从校舍坍塌到意外伤害,几乎每一起悲剧背后都惊人的相似:事前检查流于形式,隐患整改敷衍了事,安全教育形同虚设。
而且,有些隐患往往就摆在眼前,却因为管理者的麻木不仁而长期存在。免职处分固然能平息一时舆情,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建立起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真正的校园安全,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改革。首先必须打破“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侥幸心理,建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预防理念。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变“上级检查”为“日常自查”,让师生成为安全监督的主体。
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安全投入列为不可削减的刚性支出,杜绝“重面子工程、轻安全基础”的畸形发展观。
一块腐木板,夺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次免职,不应成为事件的终点。校园安全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每个人都弯下腰,认真检查脚下的每一块木板;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整改运动,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较真和坚持。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