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城市废墟,抵达世界尽头”“赶在建筑被夷为平地前收集时代残片”“世间废土皆我乐园”……
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股名为“探废”的潮流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吸引不少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感受“废墟美学”。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都市废墟素材。图/扬子晚报
相关网帖大多有着充满电影感和猎奇色彩的标题,“探废者”们不仅去废墟里探险,还在此拍摄写真、现场作画,甚至举办小型演奏会。一些散落在平台上的各城市废墟地址线索,还被汇集成“城市隐秘角落行动指南”,其中不少是关于如何躲避保安、识别最佳翻越点的“闯关攻略”。
然而,浪漫滤镜之下,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有人跟随“城市探险小分队”参与对上海一废弃工厂的探险,结果翻墙后摔进了烂泥地,“收获”了满身泥污和擦痕;有摄影师为了找到更有氛围感的拍摄场景,冒险进入一处贴有明显警示标识的废弃广场内,不幸发生高坠事故……真实危险事故的频频发生,为这股所谓的“诗意潮流”敲响了警钟。
无论给这股潮流加上多少文艺滤镜,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探墟”的本质就是探险,而且其中的风险往往是看不见的、难以估量的。
比如,一些房屋看上去很坚固,可是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很可能随时发生结构性坍塌;很多烂尾楼本身就工程未竟,可能探险者上一秒还在爬楼梯,下一秒就发现自己眼前是毫无保护的空地;类似热电厂、化工厂、停诊医院等废弃场所,虽然表面看来“安全无害”,但无论是废弃高压设备,还是此前遗留的化工用品、医用放射性废弃物,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误碰后果不堪设想。众多缺乏安全经验和专业设备的年轻人盲目涌入,显然会让自己置身险地。
城市中的废弃建筑不该成为被监管“遗忘的角落”。对于这一值得关注的“探废”动向,社交平台也该履行好审核义务,不能放任危险“探墟”成为受到盲目追捧的热门话题。
目前,对于明显存在安全隐患的“闯关攻略”,虽然相关平台在顶部标注了“该地存在风险,请注意安全并遵守当地政策规定”等字样,但这种相对抽象的提示往往并不能真正敲响警钟,反而可能激发人们跟风“追求刺激”的心态。
对此,相关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精细化审核,完善对非法闯入、教唆翻墙、躲避监管等内容的屏蔽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高质量科普内容的推荐力度,引导网友通过对具体警示案例的解析,真正意识到“美学滤镜”背后的重重风险。
年轻人对“锁定过往时光”、见证历史变迁的废弃建筑产生好奇,本身无可厚非。近些年,也有不少地方通过将废弃厂房、居民区等打造成文创园、艺术区的方式,满足人们的“复古探寻”需求。
因此,对近期“探废”潮流中的热门目的地,各地不妨有序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一些尚有利用价值的废弃建筑物改造为博物馆、文化社区等公共空间,让“废墟”不再荒废,有机会重启第二次生命。(李康尼)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