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卷尺哥”失去用武之地,才是城市治理的理想状态
红星新闻  昨天 17:53

网红博主固然可以成为“问题放大镜”,但其“挂一漏万”的监督方式,注定无法涵盖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卷尺指哪修哪,深圳小哥两年多次反馈,都被‘秒整改’。”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碴”,多次发视频反映市政道路缺陷。他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卷尺哥”“多管局局长”。

非机动车道上的红绿灯杆、保安亭,过矮或倾斜的路牌,颜色不起眼的柱子,坏了又没断电的路灯……“卷尺哥”的视频里,城市治理中的不少疏漏都被一一“放大”,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卷尺哥”反馈的市政问题,平均在3天内就能得到有效处理,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解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卷尺哥”量哪儿修哪儿的背后,深圳市相关部门主打的就是“听劝”,这无疑是对“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的生动诠释。诚如深圳城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所说:“它反映的是整个深圳市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导向,大家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平稳运行做贡献。”

据介绍,为从源头解决民生难题,2022年11月以来,深圳打造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2023年至今,市民通过平台提出的城市治理点子超29万条,精准捕捉并解决市民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个敢说、一个真做,翔实的数据既是对“深圳速度”的全新注释,同时也为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关部门“闻过则喜”固然值得称赞,倘若能“防患于未然”,无疑更能增添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有网友质疑:“是不是有位专门盯着账号的领导?”对此,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表示:“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深圳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去年,深圳开始探索‘未诉先办’,主动切入40多个互联网主流平台发掘线索,目前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

城市治理千头万绪,“像绣花一样精细”就必须在细微处下功夫,在治理上见成效。在此过程中,“问政于网”“问计于民”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开放的网络空间里,一张图片、一句吐槽或许都对应着一桩民生烦心事。根据网络线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够拾遗补阙,也能够与公众关切形成有效互动,增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这也是“卷尺哥”引发网络热议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视网络反馈的同时,城市治理也需谨防患上“网红投诉依赖症”。网红博主固然可以成为“问题放大镜”,但其“挂一漏万”的监督方式,注定无法涵盖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这种角度来看,城市治理不仅需要闻过则喜的雅量,更需要主动出击的魄力。相比起得到问题反馈之后“亡羊补牢”,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以系统性排查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水平,更能实现“防患于未然”。

对于城市而言,“卷尺哥”既是观照民生互动的镜子,也不失为丈量城市治理的尺子——当“卷尺哥”失去用武之地,那才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治理状态。(赵志疆)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