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愿意怎么行?他不来当董事长,叫我一个老头子怎么办?”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多年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几乎说出了他那一代企业家对下一代接班期待的复杂心声。他运筹帷幄多年,有策略有节奏的培养长子曹晖上位,经过30多年历练,中间也有过波折,终于在今年10月份实现顺利过渡。79岁的曹德旺卸任,55岁的曹晖接替父亲担任董事长。
与近期一些民企传承的风波或争议相比,福耀玻璃交接班格外平稳,堪称典型样本。公众从猎奇转向理性正常关注,连股价市场反应都很冷静。
民营企业正迎来规模空前又复杂混乱的“接班潮”。据统计,民企中8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大多都到了密集接班的转折时刻。全国工商联预测,超过300万家民企将面临交接班考验。而90后接班人已开始登上舞台,代际更替浪潮在未来10年将持续加速。
福耀玻璃两代人成功接班,既不突然,也没引发别的意外,尤为难能可贵。
成功的企业传承不是一次突发式或轰动性的事件,而是有多年规划的制度流程,循序渐进,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而不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企业内部达成共识,将充满人性考验的权力转移分解落实成一系列步骤,顺利进展,以至于在外界看来“无事发生”。
当二代接班不再成为反常新闻,去戏剧化,可控、可预期,成为商业日历上的常规事项,标志着传承从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向制度化治理深刻转型。
但目前这只是一些独特个案,更多民企仍然面临着不同的接班进展和普遍性的焦虑,喜忧参半,充满变数和魔咒。浙商研究中心一份202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近500位老一辈企业家中,60岁以上未完成交班的占60%,70岁以上仍未交班的还有36%。
民企接班,如何搭建稳固的制度之桥,形成可持续的传承模式,避免接班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学者都给出了各种解法,比如提前规划,传帮带,沟通与信任,新老交接进退有序,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防火墙机制等。
但如果继续追问,又会发现许多被交接班表象掩盖的认知错位和本质矛盾。
反问一:既然企业家都很擅长管理企业,精于为外部市场打造产品,但对自身企业及家族最重要的传承这个内部“产品”,为什么不用心做好?
传承是一个无法完全标准化、复制的特殊产品,生产周期极长,成功与否取决于创始人、接班人、组织系统与市场环境的多重耦合。
从产品角度看,对二代继承人的培养有没有完整的评估和研发流程?是否设置了品控节点?是否像关注企业产品的用户体验一样,关注接班人的口碑和接纳度?在“新产品”(新领导人)正式“上线”(交班)前,做过兼容性测试吗?准备好在实战中迭代升级吗?
反问二:既然交班是企业对未来一次最重要的长期投资,为什么不像业务投资那样,构建“传承耐心资本”?
企业家对商业发展不短视,但决定企业命运的接班人事宜,是否有短期主义问题?企业愿意为新业务、新工厂投入多年,并容忍其间亏损,那么企业和社会对继承人的培养就不该指望他一上任就立竿见影,甚至超越父辈。
企业投资项目都做尽职调查,在将企业交给子女前,是否对他/她的意愿、能力、性格等进行过冷静客观的尽调?如果继承人“标的”对接班不感兴趣或不胜任,是否允许试错,有合适替代方案?这项投资最终是为家族创造财富,还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否混淆了家族财富的传承与企业竞争力的传承不同的投资目标?
反问三:既然企业为市场风险准备了多种风险防火墙,为何对家族内斗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却常常形同虚设?
家族企业最独特的挑战,在于“家事”与“公事”的边界极易模糊。当家族矛盾爆发时,是否有明晰的股权结构和治理对冲确保企业不受波及?是否能厘清家族与企业的资产和决策边界,避免“家乱”导致“企危”?是否考虑家族控股、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可能性?这种退一步的方案,反而能实现家族财富与企业活力的海阔天空?
好的接班可以是惊喜,但最好别有惊吓,一个关键因素是尊重产品和投资规律,有可靠完善的制度保障,而不是受局限于交接班的两位主角个人。
一代和二代都可以自我反问,用管理企业和打造产品的严谨、热忱与“耐心资本”,去管理传承这项终极事业,最终交付的不是一个继承人,而是能动态演进、持续创新的新组织,从而穿越经济周期,打造增长曲线。
类似“福耀模式”的案例以后更多起来,民企二代接班的新闻热度下降,反映了社会对民营企业制度化运作的信任提升。这不仅是企业的进步,更是整个商业文明成熟的标志。基业长青的密码,已从个人英雄主义,深植于制度建设的沃土之中。
企业传承这个中国式管理难题,终将告别野蛮生长和内耗困局,进入常态化、正规化的成熟阶段。
毕竟,民企的代际更替,不仅是企业自身“家事”,也反映企二代群体的“能事”,更是关乎民营经济未来活力的“大事”。
编辑: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