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时隔10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内涵,勾勒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崭新蓝图。
近日,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发布。该报告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我国城市工作最新国家政策为综合性评价体系,通过90项实操指标,对36个国内主要城市(涵盖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展开评估,含金量颇高。经多维度综合评选,北京、深圳、上海位居综合排名前三,杭州、济南、天津、广州、南京、成都、武汉位列前十。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看到家乡济南排名全国第五,心中既惊喜万分,又深感认同。近年来,济南坚持强省会战略,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科技创新水平持续增强,城市综合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始于颜值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济南,山水之美兼而有之。元代著名地理学家于钦所著的山东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齐乘》中称:“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或许这便是济南在宜居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缘由。
济南,是一座因泉而生、依泉而建、因泉而盛的城市。上千眼大大小小的泉水,散落于济南的大街小巷、山野田间。众多清澈的泉水汇聚成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泉水湖——大明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济南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名泉众多、风光明秀”的独特城市景观闻名于世,被誉为“泉城”“泉都”。
成于人文
今年济南的国庆中秋假期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央视《2025中秋诗会》在济南成功举办,这场以山水人文为核心主题的诗会之所以选址济南,正是因为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泉城自古便是诗城。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前有1000多位诗人留下了5200多首赞美济南泉水的诗篇。上千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写下数千首华丽的赞美诗,成就了“济南名士多风流”“济南自古是诗城”的佳话,共同铸就了济南璀璨的人文历史与泉水历史。
济南的诗词基因,在泉水中涌动,在青山间铭刻。既有诗仙李白登临华不注山,惊叹“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又有诗圣杜甫聚饮历下亭,吟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绝唱;更有苏轼“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曾巩“齐多甘泉,冠于天下”等名篇佳作。最让济南人引以为傲的当属词中龙凤——“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
近代晚清文人刘鹗在其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成为最为传情达意的城市评语。大作家老舍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更是将济南的“诗情画意”写入课本。
倘若说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等远古文化孕育了济南先民,那么“山、河、泉、城、湖”赋予了济南灵气。那些灿若星辰的济南名士更是让济南“文气”蒸腾,辉煌灿烂,奠定了济南的文化底色。
“地灵人杰,群贤毕集”,今天的济南,依然是群英荟萃、人才兴盛之地。近年来,济南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已位列全国第11位、北方城市第2位、省内第1位,济南已经成为“人人向往之城”“近悦远来之城”。

强于筋骨
济南的厚实,还体现在城市不断的“创新”之中。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早在2022年,数字济南建设全面铺开,构建起“1+4+N”总体框架体系,统筹数字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一体推进。如今,济南是全国唯一连续6年获得“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的城市,2025年“数字生态指数”排名全国第7位,2024年“数字百强市”和“中国50强城市数字化发展能力指数”均位列全国第14位,创下历史最佳水平。公共数据归集率、共享率,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重点公共区域监控联网率均达100%。
推进产业链转型升级。曾经,济南在工业领域创造了70多个全国第一,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全国拥有工业门类最多的城市之一。如今,济南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崛起成势,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13 + 34”产业链体系的迭代升级,更是推动济南由“制造强市”向“智造强市”转型。今年,以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未来产业为突破口,济南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办公室,构建起“专业化统筹、全链条攻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创新可持续发展生态。近年来,济南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体系。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126家省重点实验室构筑起实验室体系,量子研究院、空天信息省实验室等高端平台持续突破,8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51家院士工作站,支撑起覆盖“从0到1”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
创建城市更新新路径。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古城(明府城片区)后宰门街、西更道街、芙蓉街是济南的特色街区。秉持“留存历史、传承文脉、创造价值”的更新理念,济南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的路径,通过城市更新串联起文化延续、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今年6月,济南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再度赢得国家层面的肯定。未来将获中央财政总额不超过8亿元补助资金,持续为城市更新注入强劲动力。
耕于内涵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当下,济南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通过以“文”塑城、以“理”兴城,推动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在优化结构中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在提升人才生态中塑强城市功能品质,在协同联动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让“文、理”兼容并蓄,持续成为激活百业、赋能发展的“强引擎”。
创新打造《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IP,打造世界泉水之都、文化旅游名城,让“一泓清泉水”“托举百业兴”。
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工作理念,打造《天下泉城 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擦亮“我在济南刚刚好”的城市人才品牌,推动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
推动以赛营城,借助国家级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东风,将体育赛事打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连续举办八届的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聚焦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发展,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济创新创业。
演唱会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众多知名歌手纷纷选择在济南开唱,为济南发展打开了新机遇窗口的同时,也让济南蜕变为“因音乐而生动的城市”。
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双核驱动”场馆优势,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将展会“流量”有效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留量”。
城市,如同一本厚重的答卷,每一代人都有这一代人的命题,每一页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梦想与抱负。答好时代答卷,让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用心呵护历史文脉,精心擘画现代新城,书写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编辑:吕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