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贵州茅台股东大会前夜的晚宴引发关注。
据了解,5月18日,此前“惯例”中的晚宴变成了自助餐,晚餐桌上也没有酒,饮品变成了蓝莓果汁。而正是在5月18日当天,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
澎湃新闻的报道显示,5月19日,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现场表示,会前很多股东担心目前的白酒市场环境,包括新修订的条例,“对于我而言,不管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是站在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我是发自内心地赞成该条例,是时候让中国白酒回归初心了。”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及相应政策变动,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头部企业,其股东有所担忧实属正常,是面对市场环境变动时的正常反应。然而,作为企业决策者,因时因势调整企业相应的经营决策,也是面对市场变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实,在讨论问题前,首先要提到的一个背景是,茅台集团是隶属于贵州的国有企业。因此,于一家国有企业而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条例相关要求,本就是其应该有的姿态与动作。
从现实看,茅台也确实这样做了。无论是晚宴变自助餐,还是餐桌上的酒换成了蓝莓果汁,都体现了这样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自然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在舆论场上,不少人就打趣,卖酒企业晚宴不上酒,似乎多多少少有点“反差感”。
但这些看似与白酒企业定位不符的动作,其实才真正凸显了国有企业应该遵循的规则。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有特殊的责任和要求,尤其是茅台这种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带头落实相关要求和部署,也是其公共性质的体现。
事实上,在中国,白酒原本就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紧密相连。于企业而言,坚决贯彻落实条例相关要求的背后,其实也隐含着一种“求变”的逻辑——“工作餐不上酒”的明确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白酒行业摆脱对公务消费等特定场景的依赖,促使相关企业和从业者关注更为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作为国内白酒市场的头部企业,茅台的相应动作无疑具有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工作餐不上酒”等要求的落实情况自然也抱有更高期待。
总而言之,茅台的相应动作,是落实条例相关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此之外,相关各方也不妨及时摆脱某种路径依赖,以更坚决的姿态开拓新的消费场景,更好助力企业经营。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