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要求停工停产的违法矿场,实则依然在耀州窑遗址内正常运行,这是怎么回事?
据人民网报道,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著名窑场。现存的耀州窑遗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和印台区陈炉镇。根据群众举报,记者在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上店村附近,找到了这个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项目所在地——“铜川润鑫新材料有限公司”。
报道中,这家采矿公司可谓生意兴隆,“两座巨大的绿色厂房前不时有重型卡车穿行”“铲车、挖掘机轰鸣阵阵,运输车辆经过时卷起大量尘土”。问题是,在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开矿场,本身就是违法违规之举。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官网上发布的《耀州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上店村正处于耀州窑遗址的建设控制范围和环境控制范围内,明确要求“不得进行开山采石、采矿、挖沙取土、填埋水域、修建坟墓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涉事企业应该是处于耀州窑遗址保护的建设控制范围内”,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博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此也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回应。
采石、开矿等行为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即便在文物保护法中,相关规定也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的建设活动,需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之后方可建设。
由此可知,涉事企业所选择的挖矿的地方,有着明确的保护规划和禁止性规定。涉事企业如此公然开采,已属于典型的文物违法行为。
近年来,非法采砂挖矿活动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屡禁不绝。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多次点名通报,但在暴利驱使下,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人顶风作案。
这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地方政府“保民生、促发展”任务繁重的当下,文物工作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一旦发生冲突,后者不得不让位“发展”。
对此,必须借助强有力的督察手段,才能更好地惩处文物违法行为,彰显法律尊严。
由于文物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权,比如针对此次违法开采行为,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曾多次要求其“另行选址”“停工停产”“拆除违法建筑”,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种执法疲软的情况,就需要通过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督察,向违法采矿者亮出法律的牙齿。
还需看到,耀州窑遗址内的违法矿场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视文物部门的“停产”要求为耳旁风,背后固然有利益因素作祟,但更重要的是,相关监管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发展观念落后,显然给该厂矿持续违法生产留下了口子。
这也提醒,地方相关部门需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真正树立起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牺牲”文物,当成为地方相关部门的发展共识。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