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强制逐页按指印?怎能超越法律自定规则
光明网  昨天 15:06

虽然按指印是一种民事行为,是否按指印由合同订立双方决定,但当任性强制按指印存在多种风险隐患,就有必要加以关注。

签订房产交易合同时,中介强调按指印是流程必需;去银行办理贷款,工作人员熟练地递上印泥,要求在一沓文件上逐页按上指印;在一些基层窗口单位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也会习惯性地说“签名按指印”……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签订合同到公共服务,越来越多的场景中,“签字+按指印”几乎成为默认规则。

强制按指印现象,在日常活动中的确很常见。除了在房产交易、办理贷款、涉公业务中,有关方面要求按指印,而且在各种承诺书、做手术、加装电梯等诸多场景中,按指印也是必选项。这不仅浪费时间、精力,也让人疑窦丛生:为何非要这么做?究竟是何原因以及有何目的?

根据机构人员的说法,仅签字还不够,按指印已成为一种惯例或者“约定俗成”的流程,否则签合同未完成,承诺不算数,也就无法办结。很多人迫于无奈只能按要求逐页按指印。然而,法律并不是这么规定的。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

也就是说,法律明确规定,签名与按指印属于并列关系,两种方式任选其一均有法律效力。但某些机构却超越法律规定自定“签字+按指印”的规则,这是为何?其一,缺乏法律意识、不分青红皂白地执行所谓“惯例”;其二,不排除个别机构利用强势地位任性要求弱势一方服从自己的规则。

此外,强制按指印还给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埋雷。由于指纹属于敏感的个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造成长期风险。即便有关机构并非故意收集个人指纹用于非法目的,但指纹信息容易泄露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便民角度,还是从法律角度,或是合同风险、个人信息风险等角度而言,都应对按指印行为加以规范。

虽然按指印是一种民事行为,是否按指印由合同订立双方决定,但当任性强制按指印存在多种风险隐患,就有必要加以关注。有专家认为,厘清规则边界、强化信息保护、提升公民权利意识,方能终结这一扭曲的“默认规则”。既需要立法层面明确适用场合、范围以及主体责任,也需要对相关机构和人员加强法律培训。这些建议值得倾听,使合同订立双方真正回归平等。(冯海宁)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