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到江苏“苏超”的热闹非凡,时下,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正以其独特魅力,赢得社会关注。在湖北,正在开展的“百镇千村”“百街千巷”群众体育活动,同样吸引了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因群众的高参与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赞誉,这些基层体育发展的生动样本启示我们——坚持特色为先、因地制宜,才是激活地方赛事经济的“破圈密码”。
特色为先,首先要贴近地域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彰显体育的本真价值。面向群众的体育活动,最关键的特质应该是什么?竞技和商业或许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但尤为重要的,还是要尽可能以贴近群众日常、贴近地域特色的组织方式,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无论是“村超”还是“苏超”,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广泛性,都是尤为醒目的特征。在贵州“村超”中,参赛队伍来自基层村寨,队员多为农民;江苏“苏超”的参赛队员,包括个体工商户、教师、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在湖北,“百镇千村”活动中,农民在乡镇一线、田间地头组织起篮球赛;“百街千巷”赛事里,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乒乓球队、广场舞队等……没有高额的奖金,没有复杂的规则,但活动却因贴合不同村镇、街巷的实际情况而备受欢迎。
图源湖北省体育局
当特色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能让健康惠及更多群众,还是在回归体育活动最朴素的价值。群众体育赛事,如果只是盯着成绩、奖牌、商业价值等指标,很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在湖北的基层体育活动一线,群众不是观众而是主角。有人在场上挥汗如雨,有人在场边呐喊助威;有人组队跳起了广场舞,有人在“环村健康跑”中迈开脚步……热闹的场景和欢乐的笑声,融汇成对赛事最立体、最真实的评价。
基层群众体育赛事不断升温,但也要看到,发展群众体育活动、激活地方赛事经济,不能一拥而上,关键是要立足本地的特色资源禀赋与实际情况,以多样、多彩、多元的赛事组织,赢得长久的生命力与认可度。以“村超”为例,当地正是将体育活动与浓郁民族风情、特色地域文化有机融合,赛事引流、文旅“助攻”,产生了相得益彰的社会效果和持续的经济效益。
以特色赢得群众口碑,才是赛事经济最好的“破圈密码”。衡量群众体育活动的真正成色,不能只看奖牌、规模,更要看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不能只算资金账,更要算民生账、幸福账。系列群众赛事活动之所以广受欢迎,正是把准了群众体育需求的脉搏,又充分结合了地方的特色资源禀赋,才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体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产生多少奖项,而在于让更多人从运动中汲取健康与欢乐。只有坚持以贴近地域特色的组织方式为切入点,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让群众满意为目标,让群众评价成为决定体育活动开展与否的“风向标”、衡量活动成效如何的“试金石”,才能让体育真正回归大众、服务大众。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