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严煜 隋涵宇)七月的齐鲁大地,红土灼灼,初心如磐。7月15日至28日,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潍坊市、临沂市等地,以“红色启蒙铸魂、历史溯源强基、非遗焕彩传脉、乡村实践建功”为主线,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从幼儿园的童声童谣到革命旧址的岁月回响,从非遗工坊的匠心坚守到田间地头的青春担当,鲁大学子用专业所长激活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一、启蒙创新:跨专业融合点亮童心红韵
红色教育的启蒙,始于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可感的教育资源。实践团首站走进潍坊市高新区实验幼儿园,以“巧手折红韵,童心送暖礼”为主题,采用“理论+实践+互动”形式,通过红星折纸教学、红色故事动画、红色知识竞答等环节,开启“指尖触摸红色”的沉浸式体验,帮助孩子们理解“勇敢”“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红色种子“这种融合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法律逻辑和情感引导’模式,让红色教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幼儿园罗老师的评价道出了爱国主义教育中专业融合的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红色文化 董威供图

图为孩子们展示五角星作品 隋涵宇供图
二、历史溯源:红色足迹中触摸信仰温度
从童心启蒙到历史深处,实践团循着革命足迹解码信仰力量,在昌邑市的红色地标留下青春探寻的身影。在抗日战争时期昌北根据地的核心、被誉为“红色堡垒村”的马渠村,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通过布满弹壳的墙壁具象呈现;在“书记胡同”里,村主任魏相进指着斑驳墙皮动情的讲到:“这里是当年八路军的秘密印刷点,油墨香里飘着抗战必胜的信念。”每一道墙痕都是岁月的刻痕,每一件旧物都是精神的注脚,学子们在倾听中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先辈们在烽火硝烟中的信仰温度。

图为魏相进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昌邑市红色历史 董威供图
渤海走廊革命斗争纪念馆内,大型雕塑《信仰》前,队员们读懂了这条120里长的“红色生命线”,如何护送干部、转运物资,成为连接胶东与延安的血脉通道。昌邑市抗日殉国烈士祠中,义务守祠13年的退役军人魏铁良,用“一门六子参军”“王炳亮烈士创根据地”的故事,讲述了先烈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这位荣获“山东好人”的老党员,每年接待3万名参观者,修复数十块烈士牌位,用3万小时的坚守诠释:“传承就是让先烈们知道,他们守护的这方水土越来越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老党员魏铁良 赵金旭供图
三、非遗焕彩:让传统技艺染上红色底蕴
非遗传承的密码,藏在匠心与创新的交融里。在潍坊市杨家埠和北杨善村,实践团开启了“古艺扎深根”之旅。杨家埠风筝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话揭开了这项技艺的奥秘:“风筝的骨是竹篾,魂是年画。”实践团见证了“扎糊绘放”四艺的严苛——竹篾弧度误差不超2毫米,桑皮纸糊制需经得起高空风力,而队员们尝试的“海浪纹+清新蓝”创新设计,让传统风筝有了青春色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老工匠填充风筝色彩 董威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扎制竹篾骨架 董威供图
木版年画工坊的“慢功夫”更显历久弥坚的传承。一块梨木版需刻三天,五六块色版套印时差不能超1毫米,从清代“五谷丰登”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题材演变,印证着“年画要跟着日子走”的生活智慧。北杨善村剪纸传习中心里,“阴阳刻结合”的技法剪出“邻里互助”主题作品,50余人的专业队伍通过“非遗+文旅”模式促进增收,让剪纸书签成为流动的红色教材。队员们领悟到,红色文化的浸润滋养,让非遗传承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四、奋斗传承:将赤诚初心化为时代伟力
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体现在奋斗者的足迹中。潍坊市临朐县的红色地标串联起一部鲜活的革命史诗,在冶源街道赵家楼村高奋故居内,泛黄的手稿、斑驳的煤油灯、定格着峥嵘岁月的老照片,勾勒出革命先辈“为信仰燃尽生命”的轨迹,“你们作为年轻人,要把先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啊。”村支书高波对队员们的嘱托掷地有声。
九山镇淌水崖水库纪念馆的标语“一锤一钎筑大坝”,与建设者肩扛手推的影像,诠释了和平年代的爱国密码——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朐县人民用人力夯土、自带干粮,在石头缝里筑出滋养两岸的“生命库”。站在巍峨大坝上,队员们更深入理解了勇于担当、艰苦创业的使命信念。

图为实践团在淌水崖水库纪念馆参观学习 董威供图
五、乡村实践:用专业所长续写红色答卷
传承的生命力,体现在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火热实践中。在临朐县北杨善村、瑞庄村、花园河村,实践团成员化身“普法宣传员”“红色讲解员”“生态守护员”。北杨善村文化广场上,法学专业学子解答村民们关于土地纠纷、养老诈骗等问题,发放普法宣传单200余份,将法治精神注入乡土。座谈会上,北杨善村的老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揭开乡村振兴“密码”,党总支书记史成友介绍该村创新实施“六善工作法”和“孝善文化墙”,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并以剪纸艺术为核心推动非遗文化传承,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发放普法宣传单 隋涵宇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北杨善村村委座谈交流 隋涵宇供图
石家河镇瑞庄村的党旗广场上,实践团师生重温入党誓词,让红色精神在青春心中扎根,“我们把县委诞生地旧址变成研学线,让红色故事成了‘金名片’。”村支书冯世红介绍,“红色文旅+绿色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推动着村庄经济发展。茹家庄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纪念馆内,实践团设计的“红色法治研学线路”,将助力当地深挖红色法治文化潜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巡河净滩志愿服务中,队员们手持垃圾袋,沿河岸仔细搜寻和捡拾垃圾,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毛怡然供图
六、精神延伸:于沂蒙大地彰显青春担当
红色传承的画卷,在沂蒙大地续写新篇。沂蒙革命纪念馆内,“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抚养革命后代的故事,让“军民水乳交融”的精神可触可感;孟良崮战役展区的支前账本记载了群众用独轮车筑起胜利线,印证了“人民是胜利之本”。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62576位烈士的英名刻满石碑,队员们的鞠躬与誓言,是青春对历史最赤诚的应答。队员们深刻感悟到,沂蒙精神从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它藏在“沂蒙红嫂”的皱纹里,刻在支前的独轮车上,更贯穿在青年一代的行动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面向革命烈士纪念塔鞠躬致敬 张鑫浩供图
在临沂市后湖崖村,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带头“肩挑手挖修水渠”的82岁老党员赵仕桂,聆听他讲述一颗红心向党、双手实干兴业的感人事迹。在老党员精神的鼓舞下,队员们顶着烈日修剪果树,直播带货助村民增收。“家人们请看,这是后湖崖村的有机蜜桃,带着沂蒙阳光的味道,更藏着党员们带领村民干实事的故事……”队员们变身“带货主播”,在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积极宣传沂蒙老区的特色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老党员讲述在党历程 李兆忆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生态助农直播 李兆忆供图
从潍坊到临沂,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探访红色旧址、非遗文化传承、基层治理调研、访谈老党员、基层普法宣传、生态环保行动、直播助农增收等活动30余场,寻访红色地标20余处,9名实践团师生用跨专业协作、多维度实践证明了红色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幼儿园里的启蒙种子,需要红色历史的精神滋养,需要非遗技艺的文化载体,更需要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躬身践行。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言:“革命薪火的传承,在儿童的红歌里、匠人的指尖上、学子的脚步中,在每一个为家国奋斗的日常里。”未来,实践团将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力量,践行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鲁大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在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前合影 隋涵宇供图
编辑: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