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说起企业家限高,那么就不得不提王健林和朱江明两位了,同样作为知名企业家,两位却在同一天被传出限高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是他们欠钱不还了吗?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一、王健林、朱江明同天被限高?
据第一财经的报道,9月28日,王健林被“限高”冲上热搜。企查查相关信息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关联案件审理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王健林等被强制执行1.86亿,执行法院为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万达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无独有偶,蓝鲸新闻9月28日的报道,就零跑汽车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一事,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在其朋友圈上发文称,3天的“限高”今天总算解除了,这次风波也暴露了团队的一些不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次事件也更加坚定了其对零跑的信心。“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经营企业真的不容易,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督促和支持。”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将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全资子公司凌跑汽车商贸有限公司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作为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也因此被限制高消费。
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告凌跑汽车商贸欠原告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361.81万元(包括租金41.6万元、购车款271.57万元、逾期付款违约金44.64万元、律师费4万元),同意于2024年6月27日前一次性支付。
二、企业家们到底该如何隔离风险?
近来,两位企业家,一位是地产行业的昔日“首富”,另一位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新兴力量代表,身份迥异、行业不同,却在同一时间因“限高”而被推上舆论风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王健林与朱江明被限高的背后,反映出中国企业管理结构中“掌门人责任泛化”的普遍现实。在中国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家族控制型企业中,创始人往往不仅是企业的战略制定者,更是企业信用的“人格化载体”。无论是银行授信、供应商合作,还是项目融资,企业家的个人信誉常常与企业信用深度绑定。
这种“人企合一”的模式在企业上升期能极大提升融资效率与市场信任,但在下行周期中却极易反噬。当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或债务违约时,法院为保障债权人权益,常会对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尽管王健林早已逐步退出万达一线管理,朱江明也非零跑汽车最大股东,但他们作为企业创始人和公众形象代表,仍被视作“实际控制人”或“影响债务履行的关键人物”,因而被纳入限高范围。这并非法律的误判,而是现行企业治理框架下,企业家个人难以完全脱离企业责任链条的必然结果。
其次,经济波动加剧的宏观环境,放大了企业纠纷向企业家个人的传导效应。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利率、需求疲软等多重压力,这种风险传导具有全球性特征。在国内市场,经济结构调整期的企业债务压力尤为明显,万达集团频繁出现的股权冻结就与债务问题直接相关,每一次冻结几乎都对应一笔到期未清偿债务。
经济波动期,企业资金链紧张导致履约能力下降,经济纠纷数量随之攀升,而司法实践中对企业负责人的连带追责,使得企业家成为风险传导的 “第一落点”。朱江明的案例更具代表性,企业失信直接导致创始人限高,反映出中小企业在经济波动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家个人风险暴露概率更高。
第三,尽管从物质层面讲,像王健林、朱江明这样级别的富豪即使受到出行限制也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实质性困扰,但不可忽视的是,“限高令”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且持久的。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负面舆情都可能迅速发酵并扩散至全网,损害消费者信心、投资者关系乃至合作伙伴的信任基础。
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良好声誉立足市场的品牌来说,领导人的个人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外界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即便短期内财务损失有限,长期来看仍需警惕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包括人才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以及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
第四,从长期来看,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隔离体系已成为摆在所有企业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设立家族信托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分散持股比例,既保留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又降低了单一股东面临的风险敞口。
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家应当主动督促团队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经济纠纷,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保护好自己和企业免受外界冲击。
最近,企业家们频繁被限高,其实正在给大部分的传统企业以警醒,如果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隔离和风险控制,再有名的老板也难以避免被自己的公司拖累。
编辑:江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