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最近,很多网友发视频对比四川话和粤语的相似性,比如街道、螃蟹、风车等词语,两种方言的发音很像,只是音调有细微差别。这是巧合还是有渊源?7月11日,记者采访了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武小军。
武小军认为,四川话和粤语分属两个不同的方言区,仅凭少数几个相似字音,还不能完全类推其一定具有渊源;历史上,不同区域语音相似情况的形成很复杂,例如历史上的躲避战乱、逃荒等带来的人口迁移等,都可以使某一族群远离方言大本营,并在新的方言区形成方言岛,并产生语言接触。语言接触会使方言在语音、词汇等不同方面形成相互影响。
“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关于四川话与粤语相似性的学术研究,我个人判断,这可能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或者两个地区族群早期的语言接触有关。”他说。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第二次发生在清初。以清初这一次为例,受到明清战争、瘟疫、饥荒等因素叠加影响,彼时四川人口骤减,清政府故而推行“招民填川”政策,迁入人群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
“‘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方言的形成影响较大。今成都洛带的客家人,就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明证。”他进一步解释,外地族群迁移过来,就会在那里形成方言岛,岛内外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需要交流,方言中的词汇和发音就会互相影响。
“其实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最纯正的四川方言怎么说,四川话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杂烩’,是多种方言互相感染、平衡的结果。”他说。可能在“湖广填四川”时期,两湖、两广地区居民来到四川,大家互相学习方言,导致某些词语的发音相似,但是很难说谁对谁的影响更大。
在他看来,四川方言甚至有点“四不像”:保持着与北方方言区的相似点,很多北方人都能听懂,但是又受到南方地区方言的影响,有了一些变化。“其实一种语言的形成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先进行语言接触、互相影响,进而形成语言感染,变成一个地区的方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