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课》:解码对联文化的基因和美学密码 | 新书
新黄河  3天前 17:33

新黄河记者:徐敏  

对联,又称楹联、春联、对子等,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对联虽然家喻户晓,人们却未必知其所以然。《对联课》一书以程章灿教授在南京大学开设的“对联课”讲稿为基础,精心修订而成。十二讲分列主题,从对联的起源与用途讲起,到对联的平仄声律、典故运用、句式修辞,再到庆贺联、哀挽联、名胜联、书房联和集句联等各类对联的形式、写作与运用,溯源循流,并融合相关的古典美学理论,结合文史掌故展开作品赏鉴,是写给广大读者的对联知识普及性读本。



鲁迅小说《祝福》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旧历年”,就是春节。与爆竹声共同烘托旧历年气氛的,还有春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春联、写春联、贴春联,这早已成为一个悠久的中国民俗传统。如果说爆竹声是从听觉上烘托过年的气氛,那么,春联就是从视觉上强化过年的感觉。春联是春节的视觉符号。

从敦煌卷子中还可以看到,最迟至唐朝末年,人们逢春节以及立春,已经要用到对联,内容无非是辟邪除祸和祈福呈祥之类。当时的春联大多数是四言,也有一些是五言。如果从唐末算起,对联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文艺样式,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联是最短小精悍的,也是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副对联,短的不到十字,长的也就几十字,超过百字的就算是超长的另类,是“巨无霸”。人人都见过对联,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对联作品。程章灿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2002年,他在南京大学开设“对联课”。对联有广阔的社会应用面,文学性、实用性和游戏性兼而有之,在吟咏推敲的过程中,可以寓教于乐,也可以寓学于乐。《对联课》一书就是在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来。

《对联课》可谓是一部“大家小书”。书中十二讲主题明确,从基础理论(平仄声律、对仗规则、用典)到应用实践(各类对联写作与赏析),构建了清晰、完整的对联知识体系。此外,这本书学术底蕴深厚,行文却通俗晓畅、活泼生动,严谨不失风趣,让古老的对联在当代的讲授与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