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一部“非遗西行漫记” | 新书
新黄河  3天前 17:33

新黄河记者:徐敏  

河西走廊上,古城墙仍在,青草萋萋,向历史深处漫溯。作家、学者张晓琴历时两年深入甘肃,足迹遍布河西走廊、莲花山、拉卜楞寺,写就非虚构散文集《执念》。《执念》记录了西北大地上非遗传承的人和事,讲述普通人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真心。“阳春白雪有它的高雅,下里巴人也有它的味道。”在技艺传承的背后,这是一场与时间的对抗,是人的执着与热望。


《执念》的创作缘起于一次甘肃庆阳之行。在那里,作者张晓琴结识了唢呐传承人马自刚。张晓琴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马自刚并不认为自己过的是电影《百鸟朝凤》所讲述的悲情人生。马自刚一句“我们的命运没有那么悲惨”,以及“不一样”这三个字,深深触动了她。而“不一样”,恰恰就应该是文学开始的地方。于是,她踏上了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旅程,十二位传承人的故事,走出了《执念》这本书。

张晓琴,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出版《一灯如豆》《大荒以西》《直抵存在之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我们的困境,我们的声音》等著作。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执念》一书中,作者采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唐卡传人交巴加布,“金唢呐”马自刚,偶戏传人徐宁,皮影大师高清旺,“花儿皇后”汪莲莲,“黄河船老大”罗宏等。河西大地的古风簌簌,手艺人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采访中,张晓琴感受到成为一名记录者的意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叙述的那些最朴素、最本真的故事,就是古老大地上最本质的活法,就是时节如流中生活不变的真谛。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用“执念”打磨技艺,用“执念”对抗现实的荒凉。

“对十二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奇人的采访与书写,让我重新回到了民间文化的宽广怀抱,即使走在都市的路上,那些遥远的来自民间的声音总会在不经意间响起,像是代兴位在宣诵宝卷,众人随他接着福声;像是董永虎弹着激越的三弦,唱着凉州贤孝,又像是许明堂挑着纤表演道情皮影,一群人唱着和声。”张晓琴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执念》是我们理解热爱与希望的答案。只要有执念,有热爱,就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