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鸿杰
尹湾汉简《集簿》中,记录了西汉晚期东海郡有乡170个,亭688个,在尹湾汉墓墓主师饶的日记中,记其出差住宿,宿于某亭的次数相当多。
秦汉时期历史文献中,也多有亭的记载,且往往是有关亭长的故事,除了人所共知的,刘邦起家前是秦泗水亭长,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他。
那么,亭是干什么的?亭与县乡是啥关系?亭长是个什么角色?
近年来的秦汉出土简牍研究,对以上问题有基本共识,即秦汉时一个县,县治所在都乡,都乡外是诸离乡,都乡内有都亭,城门边可能有关亭,市有市亭,离乡间有许多乡亭。郡县边界处可能还有界亭。亭除了是乡间治安管理机关,还往往兼有往来暂住、邮书传递的功能,在汉代简牍文书的封检上,常见“以亭行”几个大字。乡亭,还是朝廷政策传达到村里的主要张贴宣读场所。甚至,编户齐民后,当时户籍制度中每年的“案比”,在乡亭进行的概率也很大。
水间大辅先生的论著中有县域内乡、亭的分布图例:县域内乡、亭的分布图例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亭的首要功能是治安管理。亭,当多在诸城之间的交通线上。《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外出,与友人欢饮于田间。归途经霸陵亭,霸陵尉不让他过,李广的随从说:“此乃前任李将军。”霸陵尉却不搭茬:“现任将军夜间尚不可过,何况前任?”遂令李广留宿亭下。
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在武功这个小县,开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先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亭长带着求盗去抓贼,是秦汉之际乡间常态。
但有意思的是,史书中多见的亭长,在秦及西汉早期出土简牍中,却几乎没有出现过,驰骋于乡间维持治安的是另一个角色——校长。在里耶秦简里,有一个十分生动的迁陵县唐亭代理校长向县领导汇报工作的记录:里耶秦简
廿六年二月癸丑朔丙子,唐亭假校长壮敢言之:唐亭旁有盗可卅人。壮卒少,不足以追。亭不可空。谒遣索。敢言之。
二月辛巳,迁陵守丞敦狐敢告尉、告乡主,以律令从事。尉下亭鄣、署士吏,谨备。贰乡上司马丞。亭手。即令走涂行。
这是迁陵守丞敦狐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二月辛巳(公元前221年2月29日)这一天,下达给尉、乡主的公文命令,书写者是“亭”,由专门负责公文传递的“走”向尉、乡主传送。迁陵守丞敦狐在文书开头引述了“唐亭假校长壮”的报告,“壮”在报告中说他发现唐亭旁有一伙盗贼,数量约三十人,但他手下没有足够的亭卒去抓捕这些盗贼,他还专门强调自己肩负着守卫本亭的责任。所以,“壮”请求迁陵县廷为唐亭调拨更多的兵卒来搜捕这些盗贼。然后,迁陵守丞敦狐发文给尉和各乡长官让各乡都准备应对唐亭盗贼。
在这份简牍记录中,两千多年前帝国疆域里某个角落的人与事清晰呈现,如我们今日看新闻报道。尽管,校长这一角色让熟悉学校岗位名称的我们一时迷惑。
廖伯源先生以《奏谳书》《二年律令》为史料根据,指出秦及汉初可能是将校长作为亭长的别称使用。这位唐亭“假校长壮”也就是唐亭的代理亭长。那么,亭长刘邦出现在当时公文中的称呼,大概率就是校长季。
而且,与简牍文献相印证,在出土的西汉早期封泥中,也发现了有校长,无亭长。“校长”封泥
西汉早期县基层单位封泥一组
在同时期临淄封泥中,还有发弩、少内、仓、田、厨、厩、库、市、传舍、司空等半通印封泥,每一枚对应的都是一个县的基层部门及其职能,承担着地方治理的各种工作,有他们存在,才构成最真实生动的“帝国统治的日常”。
编辑:徐征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