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督、府、县城隍庙 | 温故
新黄河  2天前 16:43

作者:张机  

自古以来,我国各地都建有城隍庙,供奉城隍神(又称城隍爷)。追溯历史渊源,起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到宋代被列为国家祀典,明朝朱元璋大封城隍爵位,秦统一后开始盛行建城隍庙,供奉城隍神由此兴起。城隍爷是阴间百姓的保护官,保一方太平、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扬善除恶。

济南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确立山东省首府地位,巡抚行署大堂设在现在的珍珠泉大院内,乾隆皇帝御笔保存完好。

济南也对应有府、督、县三级的城隍庙。

督城隍庙旧照

其中,县城隍庙位于武库街,这是一条隐匿于宽厚所街周围鲜为人知的僻静街巷,现在的宽厚里建成之前,宽厚所街是密集的居民区,有纵横交错的10条小街背巷。从南向北依次是大湾街、三曲巷、南马道街、历山顶街、宽厚所街、仓门楼子街、武库街、小王府街(由东西小王府街、南北小王府街合并而称)、蕃安巷等组成。我家是宽厚所街的老户,老宅在街东头路北,门牌是17号。东侧门则开在仓门楼子街,由此向西北方向便是大名鼎鼎、颇带神秘感的武库街。

武库街是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向东通向历山顶街,向西北拐弯后与蕃安街相连,向西南是宽厚所街。武库街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传说此处原为存放武器的库房之地,因而得名武库街。这条街很短,不足200米,住家户大都在路北,路南有个封闭的空场,里面是否存有武器,不得而知。这条街上因有座城隍庙而远近闻名,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史料记载,从明朝起,济南是巡抚、府、县三级治所地。城内对应有三座不同级别的城隍庙。督级城隍庙在东华街,府城隍庙在将军庙街,县城隍庙原在东舍坊,1826年迁到武库街。在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走进县城隍庙,年幼胆小的我,又害怕又好奇,常常用手捂住双眼,从指缝里偷偷看那些比真人还高的妖魔鬼怪泥塑。

城隍庙四周由高高的围墙遮挡,庙门呈外拱形的圆洞形,枣红漆的对开门宽阔厚重,门外两侧各有一尊石狮把守。深庭大院里,一棵高大繁茂的皂角树从墙内伸向街外。庙门内的门楼里站着四尊比真人还高的泥塑,有拿大刀的,有手持狼牙棒的,还有牛头马面手持长矛,瞪大双目守候,以防坏人和窃贼混入。正大殿里,慈眉善目的城隍老爷蓄着长须,双手握着笏板,一副文人扮相,端坐在香案后的太师椅上,保一方平安,为民除恶扬善。香案上的香炉烟雾缭绕。城隍老爷的身旁一边站立着秉公执笔、记录生死簿的文公,另一边则是手持大刀为民除恶的守护大将军。父亲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从小要做个诚实守信、尽善尽孝的善良人。

城隍庙大殿后院还有东西厢房和带出檐的长廊,墙上绘有十二孝图,父亲对我讲解了“亲尝汤药”“扇枕温衾”“王祥冰鱼”等寓意孝道的故事,深深植于我年幼的记忆里。庙宇是个深庭大院,后院住有道士,另有几间带出厦屋檐、花格棱子窗户的建筑物,一般香客则免进后院。

老辈人讲过这样的一段往事:宽厚所街西半部有座金家大院,是清末历城县太爷金猷大的私宅,院内房屋高大气派,由于二层楼的屋脊高于正北面的城隍庙,这位迷信又私利的县太爷竟一天也不敢住进自己的豪华私宅。此院向东有一条南北向的无名小胡同,直通城隍庙的正门,民间称其为“神道”,路经此处的人都肃然起敬。尤其对我们这些男童,长辈更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老实听话,不可大声喧哗,足见城隍庙的威力庞大和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里搬走了神像,清除了各种壁画,拆除了各种旧物,保留了庙下山门,改为皇亭小学分校,后更名为宽厚所街小学。我的弟弟、妹妹都就近入学于此。20世纪80年代,拆除平房盖起二层楼房,成为“历下区教委”办公地。2008年拆迁前,这里挂着“历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牌匾。

位于将军庙街的府城隍庙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据说当时从东昌府调任济南任知府的龚易图,发现济南有督城隍庙和县城隍庙,却没有府城隍庙,于是在将军庙街兴建了府城隍庙。此庙规模气势宏伟,南北长90米,东西宽25米,占地约4亩,正厅大殿上方,高悬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明远坚是”匾额。老辈人曾目睹人们抬出木雕城隍“出巡”的壮观场景。现在这里变成了居民大杂院。

最高级别的督城隍庙正门位于东华街。东起按察司街,西至冸宫街,北至县学街,四周皆为老街巷及四合院民居区。督城隍庙为三进院落,内有照壁、山门、二门、节孝祠、戏台、大殿、后殿和东西廊庑。大殿前抱厦为卷棚顶,造型别致,气势宏伟壮观。大殿后是一座卷棚歇山的敞口戏台组成的戏楼,为当时济南旧城知名的八大戏台中最精美壮观的一座,每年城隍爷过生日,这里会有戏班子的演出,热闹非凡。督城隍庙历经几百年的时代更迭,1981年成为济南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北大殿遗址已被拆除,只有前殿和残缺的戏台尚存,但面目全非。

督、府、县这三座城隍庙,在耄耋之年的我的记忆中,仍依稀可见。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