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奏廷考察胶济线|温故·胶济铁路那些事
新黄河  2天前 10:17

作者:陈宇舟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有一件不起眼的藏品——《参观津浦胶济两路后之感想及意见》,是一份1936年9月撰写的考察报告,署名是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沈奏廷。沈奏廷是谁?他来津浦胶济铁路参观考察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在这份考察报告中又写了些什么呢?笔者通过该份考察报告记录的内容,结合同期相关史料,尝试着复原80多年前的那个暑假……

1936年沈奏廷撰写的《参观津浦胶济两路后之感想及意见》封面

沈奏廷其人

在南京开往济南的津浦路客车上,有一位学者模样的年轻人,不时眺望着窗外华北平原上的远山和田地,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沈奏廷。这次应津浦、胶济两路邀请北上考察。从上海出发,在南京转津浦线,在津浦路管理局专员的陪同下一路实地观察、访谈、记录,正要前往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交会点——济南。

虽然这位沈教授年仅32岁,此前仅担任京沪、沪杭甬铁路上海营业所经理,刚刚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但凭借对铁路运输领域一贯的务实钻研精神和取得的成绩,在业界备受瞩目的。

沈奏廷1904年1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清苦,母亲靠借贷供他上学。1924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科,1928年毕业时以4年成绩总平均93的高分名列全班第一。毕业后到上海市社会局任科员,发表《百年来银价的统计与分析》一文,受到上海市工商界的重视。1929年12月,由铁道部派往美国学习,开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实习。不久,他感到研究院的学习内容比较空泛,而且与铁路现场脱节,因此放弃了攻读高层次学位的良机,一心扑在铁路运输现场和财务会计部门,细致入微地观察、摘记、访谈、研讨,取得了很大收获。1932年1月回国,到京沪、沪杭甬铁路实习,后任上海营业所经理。不久辞职改任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专员,从事有关交通方面的调研工作。他回国之初,就一直在母校上海交大兼任教职,讲授铁路货运业务、铁路运价、铁路行车等课程,1936年他专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沈奏廷,时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列车到达津浦铁路济南站,胶济铁路管理局派专人到站台迎接。随后的几天,车务课课长全程陪同,胶路各处司段全力支持,沈奏廷边参观、边考察,一路东行达到青岛。抵达青岛后,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多次与沈奏廷讨论交流铁路运输事务。葛光庭谈道:去年本路一直忙于第四届“铁展会”,计划会后邀请沈教授专程来胶路考察献策,因沈教授教务繁忙未能成行,遗憾之至。沈奏廷答复:此前胶路与之接洽,提到了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此类问题非胶路能独解,需在胶济、津浦两路一并予以实地详尽考察调研,方可制定周全有效的解决方案。当时教务确实繁忙,极难脱身,遂提出利用今年暑假之暇,到两路考察,承蒙两路同仁关照备至,特至感谢!

浮出水面的记录

在青岛的考察中,一份去年召开的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记录引起了沈奏廷的注意。1935年暑期,第四届“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由胶济铁路在青岛承办。为了达到以展览促商贸、以商家促运输的目的,在筹备铁展会的同时,邀请沿线中外工商业代表,围绕胶济线如何改进商运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邀请函是这样写的:

查铁路功用,贵在服务商旅,业务改进,尤以采纳舆论。兹本路商合作,营业商化之原则,拟于三月初,召集本路沿线各站所在地之商会、同业公会及重要行商工厂代表,在青岛本局举行商运改进讨论会,藉以集思广益,以为改进本路业务之参考。贵方与本路业务,向有密切关系,对于改进事项,必有深知灼见,可供参照,兹拟定讨论纲领一份,随函附上,有何高见,尚祈尽量提出书面意见,于二月廿二日前,寄至本局车务处营业课汇总审查,以备开会时公开讨论,一候贵意见收到后,再行奉寄请柬,相应函达,敬请查照见复为荷。随函还附有《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讨论纲领》。

胶济铁路管理局与华庆面粉公司信函正文

1935年3月6日上午10时,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在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大礼堂开幕,会期两天,与会代表对胶济铁路商运改进提出了意见。

青岛市运输同业公会提交了“对胶济铁路商运改进会之意见书”。意见书提出:“整车及零担车之装卸尚无额外勒索,惟零担车装卸货物不足百公斤者,皆按百公斤计算收费,务请按实数计算,以恤商等之损失”。此外,还提出了涉及装卸时间、收费、旧篷布更换等7条改进意见。

济南市粮业公会提出:查敝业协泰福等二家向有津浦路岔道直达院内,胶济路德人管理时代,二路不分界域,均能倒送货车,后自我国收回国有,胶济所来之货车,竟至今不能倒送车辆,不惟商等蒙重大损失,即路局亦少得倒车费,以后请准予倒入本厂装卸。

华庆、宝丰公司提出:本公司设有津浦铁路道岔,直达厂内,原为便利装卸起见。而津胶两路实行联运以来,胶济路上车辆,依然不能调入厂内装卸,故出入货物每以阴雨阻碍,小车搬运既感脚力负担过重,又感运输不便困难,窃以两路既属联运,事实上同属一线,在津路所予之特有权,自应运及胶路全线,于理似无不合,特此提出意见,恳请胶路准予过轨,调入厂内装卸,以便商运为感。

……

随函附件《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讨论纲领》

深以为然的意见

1936年9月,沈奏廷撰写的一份考察报告送到了葛光庭的办公桌上,葛光庭戴上花镜,拿起报告,翻看起来。报告的题目是《参观津浦胶济两路后之感想及意见》,在引言中写道:

吾国铁路运输年来颇多改进,惟旧习相沿,缺陷仍多,有由于设备之不善者,有由于制度之不良者,应兴应革,经纬万端,决非一人所能尽见,尤非短时期内所能察觉,是以吾之所见仅如沧海中之一粟,其为吾所不能见不及见者恐必数倍或数十倍于此也。

吾常谓铁路管理方法,无问中外,均应大同而小异,故先进国铁路之方法经多年之实验而来者,吾国铁路应尽量加以变通而采用之,仿效之,而后事半功倍,收效乃宏;否则固步自封,对于一切先进国之良法善策,均斥为不合国情,不愿加以研究试验,则非特进步綦难,抑且不免于暗中摸索自求痛苦而已。此吾之所以常取他国铁路之制度原则作印证也。且吾所建议各点,类多平易近人,绝非骛远之论,如实际上仍有困难,深望当局者能设法有以解除之,或减少之,勿因噎而废食,削足以就履,则路事始有可为也,兹仅就所见,逐一讨论之……

随后在报告中逐一列举了十二类问题,包括:整车货场之设计、零担货栈之设计、货运调车场兴正线之联络、整车货物之处理方法、零担货物之处理方法、零担货物之中转、货物列车之编组、沿线各站之死岔、号志设备、到达货物之保管、济南站私有岔道装卸联运货物、浦口站京沪货车供给。针对去年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上,济南市粮业公会和华庆、宝丰公司提出的意见,还引为事例加以阐述,认为:

上项提案,至今未见实行,考其原因约有两端:即(一)津浦路虽可收调车费,但须出车租及延期费,不能合算;(二)实行私岔装卸后,原由津浦路运送之货或将取道胶济及沿海航路(水陆联运),对于津浦诸多不利。由此可见此案之症结在津浦而不在胶济,亦足见吾国铁路此疆彼界之深矣。

窃以为铁路设置私岔,原为便利客商起见,今以路方内部之争,而置客商便利于不顾,殊不能视为事理之平。况私岔在甲路而货物须行经乙路者,在先进国之铁路屡见不鲜,均莫不准其在私岔装卸,互相调送车辆,是谓terminalswitching(枢纽内调车),吾国铁路同属国有国营,尤应有此种互助合作之办法,以达便利客商之目的也。至于上述两项之困难,自亦应加以注意,仅陈管见,申述于后……

葛光庭看罢,思索良久,深以为然!

沈奏廷在考察报告中所绘改良轨道示意图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