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扣乱象年年有,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格外复杂。
近日,一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我买了一箱10只装的阳澄湖大闸蟹,里面居然只有一个蟹扣,这能是真的吗?”评论区很快有人分析:“你这蟹扣看起来像是2021年的旧款。”
过去,消费者担心的主要是“没收到蟹扣”或“收到一眼假的扣”。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五花八门、看似“官方”却又互相矛盾的防伪标识,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背后,其实是“阳澄湖”这块金字招牌在多方利益拉扯下,正一步步被“稀释”。
多个协会发放蟹扣,稀释品牌公信力
当消费者拿着各式各样的蟹扣上网求鉴定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
“你这是相城区区级协会发的。”一位自称阳澄湖本地蟹农的网友在回复中直言,唯一“真戒指”是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颁发的。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阳澄湖大闸蟹市场确实存在“一个市级协会”和“多个区(县)级协会”并存的局面。苏州市协会发放的防伪扣,用于区分湖蟹和高标准塘蟹,被业内视为最“正宗”的身份标识。
而区级协会发放的蟹扣,在一些本地从业者眼中就没那么可靠了。“有些区级扣,基本上给钱就能有,”一位从业者坦言,“一年交5000元会费,最大的用处就是让店铺挂上‘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应付工商检查。”
有消费者晒出的绿色蟹扣,正面印着“常熟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字样,恰好印证了区级协会自行发扣的说法。这让普通消费者彻底陷入困惑:到底该信市协会还是区协会?
对此,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阳澄湖大闸蟹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保护范围涵盖沿湖的昆山市、常熟市、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部分区域。正因这一地缘背景,“二市二区”相继成立了各自的协会。
该负责人表示,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官方持证人,只有该协会发放的蟹扣对应的是“阳澄湖大闸蟹”,其他协会制作的蟹扣仅能代表“大闸蟹”。
这背后,是围绕“阳澄湖”这一高溢价地理标志的“品牌内卷”。各地争相成立组织、发放标识,最终将识别成本与困惑转嫁给消费者。
在“协会”之争背后,还藏着“湖蟹”与“塘蟹”的价值差异。“蟹壳红”用于湖区围网养殖,“蟹壳青”用于沿湖高标准池塘养殖。尽管业内人士称高标准塘蟹的水源和饲养标准已接近湖蟹,口感差异不大,但“湖蟹”因数量稀少,价格仍远高于“塘蟹”。
有消费者反映,现在很多直播间卖的“阳澄湖大闸蟹”,大多戴的是绿色蟹扣(塘蟹),但在宣传时却“绝口不提塘蟹”,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部分二维码无法溯源,高端防伪名存实亡
市场上流行的“一蟹一扣”做法,离谱的是,有消费者收到的蟹扣,不管扫多少次,页面都显示“查询次数:1次”,附带一段固定的“感谢查询”文字。
“这种扫码结果永远是‘第一次’的,就是最简单的静态二维码,成本极低,做个页面链接而已。”一位防伪技术从业者指出,“真正‘一蟹一码’的区块链或可变数据技术,后台数据是实时更新的,不可能永远是‘第一次’。”
另一款常见的蟹扣采用透明椭圆设计,正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字样和中国地图。这种“国字号”标识乍看很权威,但消费者普遍反映它缺少年份、溯源码以及关键的“阳澄湖”品牌字样,更像是一件通用的“地理标志”外衣,防伪效果令人怀疑。
电商平台隐蔽销售,水产同行竞相采购
新黄河记者调查发现,相比去年蟹扣“明码标价”的售卖方式,今年的假蟹扣交易在监管压力下更加隐蔽。
商家们开始用“谐音”或“缩写”作为暗号。比如,在多个电商平台,商家不再直接写“阳澄湖”,而是隐晦地写成“阳湖”“阳橙”或“阳城H”。在一家店铺,470到500个“阳湖”蟹扣售价75元。为躲避平台审核,商家还在商品展示图上,刻意用二维码或马赛克遮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澄湖大闸蟹”等关键字样。
在一款“阳湖一物一码带语音”的蟹扣评论区,显示已售243件。部分给出五星好评的用户昵称暴露了真实身份,如“聚鲜汇海鲜卖场”“专卖太湖蟹(东山特产)”等,明显都是水产同行。
评论内容更加直白。有买家夸赞“密封性好,结实耐用,使用顺手”;另一位“八年老店”的买家表示“质地不错,拉扣非常顺滑。找了许久终于找到合适的”,还配上了整袋蟹扣的照片。还有买家直接晒出将刚买的蟹扣绑在螃蟹上的“成品图”。
今年的假冒手段在技术上也“升级”了。在另一电商平台,一款“镭射”版阳澄湖蟹扣,500个售价约150元。客服称,这款高仿蟹扣因“过于抢手,已经售罄,月底才能做好下一批”。
而商家展示的“一物一码”语音播报和查询视频,却露出了破绽。视频显示:“您查询的商品是阳澄湖大闸蟹……唯一身份编码XXX。查询次数28次。”“28次”的查询记录戳穿了其“一物一码”的谎言,证明这只是一个被反复使用的假冒查询链接。
当一个品牌蟹扣的“含金量”需要消费者费时费力去鉴别真伪时,这个品牌赖以生存的“信任”正在快速流失。
“蟹还挺大的,好吃就行。”一名查询真伪的消费者在得知自己的“一蟹一扣”可能是旧款后,无奈地回复道。这种“好吃就行”的妥协,是部分消费者在极度困惑后对品牌价值的剥离。(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编辑:孙菲菲 杨子梦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