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平台:今年大闸蟹“延迟开闸”却更香,消费者从“产地崇拜”转向“满黄为王”| 大闸蟹市场调查·由乱及治①
新黄河  2天前 20:27

又到一年吃蟹季,大闸蟹市场乱象又接踵而至。五花八门的蟹卡、良莠不齐的蟹扣、防不胜防的骗局、乱象丛生的品牌……“蟹圈”乱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侵蚀着市场的未来。新黄河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市场现状。

“本月下旬,等待江苏整体凉爽,市场才能迎来大闸蟹大规模上市。”近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个电商平台相关产品负责人、大闸蟹经销商等多名行业人士反复提到这个节点。

金秋时节,大闸蟹作为秋季餐桌上的明星食材,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关注。近年来,大闸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2025年总产量从63.4万吨增至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6.1%,其产业发展态势愈发引人瞩目。

今年大闸蟹市场在价格、产量以及消费变迁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价格方面,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走势更为复杂,产量上整体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而在消费端,消费者的关注点和购买行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不再只追求阳澄湖大闸蟹,转而更关注蟹肉是否饱满、品质是否优良。​

高温压塘,大闸蟹“迟到”但更优

入秋以后,江浙沪地区仍持续高温,让今年高品质大闸蟹的上市节奏整体向后推,今年又值中秋、国庆双节叠加,市场需求高,意外成为观察行业变化的“压力测试”。

“天热蟹难长黄,饱满度不高,导致高规格大闸蟹大量上市时间向后延长,对于蟹农而言,出货压力很大。”京东生鲜季节海产负责人王禹解释道,今年中秋节较去年晚20天,大闸蟹成熟期更长,品质更好。尽管今年的天气更加适合大闸蟹生长,但双节期间的市场供给反而偏紧。

“我们内部用QCR(QualityComplainRate)衡量品质,阳历同比优化27%,农历同比优化15%,高于行业大盘数据,72小时履约率也超过90%。”王禹用数据佐证“晚熟但质量更好”的判断。

不过,在“大丰收”前,不少大闸蟹商家开始焦虑起今年的生意。“整体感觉今年大闸蟹并不如预期的‘好卖’。”自2009年起,宏宇(化名)就在线上平台做起了水产生意,每年9月到农历新年之前,大闸蟹是他店里卖得最多的品类。

“今年的大闸蟹的收购价居高,天气一直很热,出塘量不高,各家商户现在都在等降温,预估在10月底之前,收购量都不会太高。”从江苏各地收购大闸蟹、挑选、运输、售后服务,用宏宇的话说,大闸蟹生意中,每个环节的风险度都比店里的其他生鲜产品“高得多”。

往年此时,他已经准备大批量打包发货,今年,由于大闸蟹高产期推后,老客户们已经上门求购,他仍奔波在江苏各地市,尽可能寻找“物美价廉”的高规格大闸蟹。

高温打乱蟹市节奏,低规格蟹成走量主力

据宏宇分析,“不好卖”的原因,一是现在高品质的螃蟹还未大量上市,“现在想要吃‘满口黄’的蟹,要比去年同期贵,老客户们难免犹豫。更重要的是,大家现在买蟹的预算没有那么多了。”

大闸蟹的消费正在回归理性。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养殖公司董事长董佳贝表示,从前大家买大闸蟹多是送礼场景,现在更多的是自己食用,因此大家对大闸蟹的需求就是够肥、好吃。同时,董佳贝直言,市场缺乏衡量蟹品质的明确标准,“同规格的蟹,品质参差不齐,不仅会扰乱市场价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国庆中秋前后,线上生鲜平台围绕大闸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价格走势和促销策略成为这场竞争的关键要素。

目前来看,从传统电商渠道,到直播渠道、社交平台,入场的商家越来越多,老商家也在线上投入更多的资源,整个线上平台的大闸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据王禹观察,头部商家能拿到低价,一靠流量投放模型,多年的垂类网络营销经验,将投流变现转化率大幅提高,运营能力强,从而达到成本的压缩;二靠规模体量大,在产地具有话语权,提前承包很多蟹塘,从源头拿到较低价格的螃蟹。

价格端,高温打乱节奏,线上促销却更激进。各平台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推出了促销活动。今年大闸蟹季刚启,各大电商平台的“价格战”已提前白热化。折扣潮也直接冲击了终端结构,多名经销商向记者坦言,目前,公4两、母3两的高规格蟹“卖不动”,而低规格小网兜蟹因单价低、周转快成为走量主力。

消费端告别“产地崇拜”,品质成硬通货

消费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阳澄湖”三个字不再盲从。“只要蟹满黄,是不是阳澄湖不重要。”一名北京白领李女士的话代表了不少新中产心态。

近两年,消费者开始重新权衡“品牌价格”与“实际体验”的性价比:同样的预算,过去可能为“阳澄湖”标签多支付的费用,如今则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但蟹黄饱满度、蟹肉紧实度更优的其他产区螃蟹。

尤其在今年,宏宇感觉到,“指标化考量”成为一股风潮,不再仅凭“产区名称”做决策,而是学会通过具象化的品质标准判断螃蟹好坏。消费者在下单前会仔细询问,蟹黄是否顶盖,蟹膏是否满黄,甚至会关注螃蟹的活力程度,如触碰蟹眼时是否快速收缩、蟹腿是否有力蹬动。

在过去,阳澄湖大闸蟹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养殖历史和强大的品牌效应,成为大闸蟹市场的金字招牌,消费者往往对其趋之若鹜,甚至形成了一种产地崇拜。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者对大闸蟹的关注点逐渐从产地转向了品质本身。

“钱包不够鼓了,味蕾却更挑剔。”在济南工作的90后李沁,今年把阳澄湖蟹卡退了,转而下单了两份宿迁霸王蟹“母2两”8只装小规格现货,一份送父母,一份自留。“同样花费300多元,阳澄湖只能买到6只‘母3两’,宿迁蟹却送来16只,蒸开爆黄,朋友圈照样点赞。”

她的选择并非个案。正如大闸蟹商家宏宇观察到的,消费者端正随着个人预算压力的传导,逐渐摆脱过去对单一产区的“盲目崇拜”,转向以产品实际品质为核心的务实选择。

“简单来说,大家的钱包没那么鼓了,花每一分钱都想看到实实在在的价值,吃螃蟹不再是为了‘阳澄湖’这三个字的面子,而是为了吃到满黄满膏的里子。”

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者消费逻辑的深层重构。此前多年,阳澄湖大闸蟹凭借早期建立的品牌认知,长期占据市场“高端标杆”地位,甚至形成“非阳澄湖不选”的消费惯性。今年,京东在宿迁滨湖新区建立霸王蟹基地包销1600亩蟹塘,叮咚买菜在9月中旬就将黄河口、青藏高原等多个产区的螃蟹摆上货架,盒马亦把采购版图扩大到新疆、东北等个湖区。

“消费者把注意力从地图上的阳澄湖畔,挪回自己手里的蟹壳。”宏宇说,当“吃黄”成为硬通货,产区故事退居其次,大闸蟹行业才真正从“卖产地”走向“卖品质”。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小规格蟹反而走俏,只要黄满,二两的母蟹也能吃出三倍的满足感。(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编辑:孙菲菲 曹梦佳  美编:邱晓波  校对:杨荷放 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