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蟹事:三代人的“蟹斗”与产业突围 | 大闸蟹市场调查·由乱及治②
新黄河  2天前 20:33

又到一年吃蟹季,大闸蟹市场乱象又接踵而至。五花八门的蟹卡、良莠不齐的蟹扣、防不胜防的骗局、乱象丛生的品牌……“蟹圈”乱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侵蚀着市场的未来。新黄河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市场现状。

秋风起,蟹脚痒。

10月15日上午,天上飘着蒙蒙细雨。在山东济宁市微山县韩庄湾生态园的百亩水面上,张宁智正走在纵横交错的螃蟹塘埂之间,他指向水中泛起的漩涡笑道:“那是螃蟹在转圈呢。”不远处,几只白鹭不时掠过水面,塘底的增氧机翻起水花。这里的故事,始于一片荒滩,成于三代人的接力。

从废弃滩涂到“蟹池蓝图”

时间倒退至2013年。

彼时,后阁村周边的微山湖滩涂上,散布着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废弃池塘。这些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民自发开荒的产物,那正是微山湖大闸蟹人工养殖的起步时期。受制于当时的养殖技术和市场条件,养殖的河蟹个头小、产量低、品质不均衡,市场知名度低,多以“按斤、散装、无品牌”形式销售,养殖户收入低而不稳。

转机源于后阁村村民张清义。常年往返江苏等地做生意的他,敏锐地嗅到了家乡的潜在商机。“咱微山湖有着优质的水源和气候,能不能养出好蟹?”在他看来,这片被遗忘的滩涂,蕴藏着巨大的生机。

在他的力主推动下,2013年,韩庄镇后阁村附近的荒废滩涂土地流转工作启动。次年,韩庄湾生态园正式动工建设。2015年春节前后,他们在蟹塘内投下了第一批蟹苗,却在养殖过程中暴露了蟹塘的缺陷。一堤之隔的微山湖,水位起伏直接决定着蟹塘的命运。汛期水位上涨,干旱时水位回落,蟹塘随着微山湖的水位上涨回落,极不稳定。

“那两年是最难的,产量极其不稳定,亩产也就百十来斤,最好的时候也不过两百斤。”张宁智是张清义的儿子,也是生态园建设阶段的主要负责人。他回忆道,那时每天都要蹲在塘边,观察水色、水草,监测水质和含氧量,心情随着水位起伏。

张宁智说,自那开始,生态园就开始了漫长且艰辛的蟹塘改造之路。他们意识到,必须将蟹塘与微山湖湖水的直接波动隔离开来。于是,一次次改造随之展开。抬高塘基,在土质底层之上铺设防渗膜,既保水又隔绝外界污染;在周边种植银杏树林,形成生态隔离带,减少周边农药喷洒的影响;引进制氧机、水车式增氧泵,确保水体氧气充足。

这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底下是土,上面是一层防渗膜,我们改造了三四次后才达到现在的标准。”张宁智坦言。最后一次关键改造在2019年完成,随着增氧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升级,产量终于迎来了质的飞跃,从亩产150斤逐步稳定并跃升至平均300斤,最好的试验蟹塘甚至能达到500斤。

老蟹农的合作社与精品化之路

养殖技术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大闸蟹,作为一种高投入、长周期的水产品,其养殖过程格外艰辛。近年来,微山县积极实施微山湖大闸蟹“五统一”工程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重阳节前后,才是螃蟹完全成熟的时候。”张宁智解释道。螃蟹大约每月蜕壳一次,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完成最后一次蜕壳,随后进入至关重要的增肥期。精品大闸蟹与普通大闸蟹的命运分水岭,就在这最后一个月。只有经过这一个月精心“育肥”的螃蟹,才能膏满黄肥。

作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是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湖泊湿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赋予了当地大闸蟹独有的特征:“青壳、白肚、金爪、黄毛”。捕捞上来的螃蟹,还要经过多轮严苛的筛选:品相、是否残肢、重量、活力……每一关都在进行淘汰。最终,只有那些品相完好、活力十足、重量达标的螃蟹,才能被冠以“最高规格精品蟹”的身份,贴上生态园的标签,走向市场。

这套标准化的流程,得益于合作社模式的成功运营。在生态园创建之初,后阁村及周边有许多零散养殖户。

45岁的张宾是后阁村村民,也是一位从17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养蟹的“蟹二代”,对过去养蟹那些日子,他记忆犹新。“最开始家里就几亩地,自己挖的池塘。早上五六点捉了螃蟹,得骑农用三轮车拉到二三十里地外的镇上水产市场去卖,刮风下雨都得去。便宜的时候一斤才卖八九块钱,十几年前,辛苦一年,四五亩池塘也就挣个三四千元。”

2014年,张宾选择加入生态园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吸纳了周边一百多名养殖户和村民,将大家零散的经验提炼、总结,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养殖方法。统一采购苗种、统一管理、统一捕捞、统一销售。老蟹农们可以将蟹池交给公司托管,自己则转变为产业工人。这正是微山县大力推行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生动实践。

“现在每个月固定工资能有一万多块钱,还有额外的分红。关键是省心,原先是完全靠自己,现在有了依靠。”张宾满足地说。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更解决了农村老龄化、年轻人外流带来的产业传承危机。

据微山县渔业养殖试验中心主任刘冉介绍,微山县精心策划组织了各类推广活动,持续办好“微山湖大闸蟹文化节”“微山县河蟹大赛”等特色活动。同时,鼓励养殖企业、合作社培育“韩庄湾”“麦黄香”等企业产品品牌,统一区域公共品牌标准,全面提升微山湖大闸蟹品牌价值。

电商叩开全国市场

养殖端稳定了,品质提升了,但如何让“远在深山无人识”的微山湖大闸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个重担,落在了生态园电商负责人原永贺的肩上。

原永贺是偶然知道微山湖也产大闸蟹的。在实地考察后,他惊讶地发现,整个微山湖地区大闸蟹产量极高,但知名度与产值却不相匹配。

他敏锐地抓住了电商的风口,迅速搭建起覆盖抖音、淘宝、京东等多平台的线上销售网络。在他的运营下,电商成绩单十分亮眼:“抖音10月15日截至中午1点,1791单。”“去年‘双十一’期间最多一天发过15000单。”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蟹市中脱颖而出,原永贺拿出了“质量”和“服务”两大法宝。他首创了“开盖验蟹”的发货标准,即每只发货的螃蟹都会掀开肚皮上的盖进行检查,确保蟹黄蟹膏发红发黄,绝非空壳。同时,他承诺理赔响应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极致的服务,他在多平台运营的店铺连续七天零差评成了常态。

线上销售也彻底改变了生态园的销售渠道格局。在电商之前,这里的螃蟹全部走线下批发,外销为主。如今,线上销售已占到七成。由于螃蟹质量高,他们甚至为江苏的一些直播间做代发,“卖的是苏州蟹的品牌,但实际是从我们基地发货的精品蟹。”每天清晨五六点,挂着“苏U”“苏E”“苏C”等牌照的货车就会在生态园外排队等候,将规格在2.8两到3.2两之间的“普蟹”以批发价运走,这些蟹到了江苏,经过包装成为“四九精品蟹”。

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原永贺不断与快递公司谈判,将每单运费压到了最低价。“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扶持微山湖大闸蟹产业走出来。”他说。要知道,除了顺丰肯上门收件,最近的快递驿站都在十五六公里外,物流曾是制约发展的巨大瓶颈。

一只螃蟹激活一座小镇

生态园的电商浪潮,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扩散至整个韩庄镇,催生了全新的产业链和就业机会。

朱思奎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受益者。他原是一名普通的顺丰快递小哥,如今已成长为韩庄镇的乡镇代理。“以前一天发不了几单,现在我买了四辆厢货车,有时候一趟都拉不了。”经他的手,微山湖的螃蟹被运往全国各地,他的收入也因此翻了五倍。

21岁的王天成,家就在韩庄镇。他曾在外地打工,虽然工资看似不低,但扣除在城市的花销,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开了一晚上车往回赶,还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这件事成为他心里不能触及的遗憾。

如今,他和女朋友一起入职了生态园,他在仓库做理货分拣,女朋友则担任客服。“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工资不比外面低,吃住在家里,纯赚。还能离父母近点,心里踏实。”王天成的故事,是生态园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的一个缩影。产业的兴旺,让小镇重新拥有了留住年轻人的资本与温情。

目前,微山县大闸蟹养殖面积已达20余万亩,产量1.8万吨,精品蟹产量达7000吨,产值近30亿元,成为“中国精品大闸蟹”代表之一。张宁智说,老一辈的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微山湖大闸蟹养殖走上了更科学的轨道。

当下是韩庄湾生态园最忙碌的时节。中午12点和下午五点半,一天两次的出货雷打不动,最快能实现次日达,让千里之外的食客能品尝到最新鲜的微山湖大闸蟹滋味。

站在蟹塘埂上,张宁智感慨万千:“父亲那一代人,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开荒,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化,下一代,他们的任务是要真正打响‘微山湖大闸蟹’的品牌。”

打包车间里,王天成和工友们手脚麻利地分拣,办公室内,年轻的客服们在屏幕上耐心解答,原永贺的电商后台,订单提示音依旧此起彼伏……这里不再只是一个传统的水产养殖基地,它已经演变为一个集养殖、技术、销售、品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试验田。

傍晚时分,张宾喂完最后一次食,王天成封好最后一箱快递。微山湖的螃蟹,曾藏在深滩无人识,如今通过一张无形的互联网、四辆奔波的厢式货车、数十位返乡青年的双手,爬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编辑:孙菲菲 曹梦佳  美编:邱晓波  校对:杨荷放 刘恬 汤琪  摄像:张文龙  剪辑:张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