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在周翠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今年38岁的周翠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试制工程中心蜂窝制造班班长。
十六载深耕航空材料领域,她在蜂窝芯材0.1毫米的格孔间隙里雕琢极致精度,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掌握5大类23种蜂窝制造工艺的“全能匠人”;她带领团队突破14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蜂窝材料工程化生产零的突破,用创新让“中国制造”飞上蓝天;她扎根一线带徒传艺,将个人绝活转化为班组“四化管理”标准,培养出13名技术骨干,在航空报国的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蜂窝芯材是众多航空飞行器制造的重要材料,能够为提升整机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周翠第一次触摸到薄如蝉翼的蜂窝芯材时,就被这“空中骨骼”的精密震撼——每平方厘米200个格孔的均匀度,直接决定了结构强度。为了更好地进行蜂窝加工,她在操作台旁贴满放大10倍的格孔照片,每天用废材练习切条上百次,手指被胶液泡得蜕皮,终于摸透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湿度下的上胶规律。
2024年,某产品研制急需高性能蜂窝芯材,该产品研制难度高、时间紧。周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请缨,带领3人小组一头扎进车间。开展蜂窝试制期间,格孔密度不均的问题让团队连续3个月颗粒无收。周翠没有气馁,她在32℃的浸胶房里记录2000多组数据,终于发现胶液黏度与提升速率的黄金配比,创新出“梯度浸胶法”,将密度波动控制在0.3%以内,使产品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面对科研生产“双线作战”压力,周翠组建“罗阳突击队”,带着“90后”队员们连续两个月“泡”在车间。2024年,某型号蜂窝芯材研发与批产型号保供同时吃紧,她带领班组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按标准化流程完成500立方米量产任务,夜晚在试验台开展新材料攻关。为解决蜂窝叠层易变形的难题,她趴在地上观察设备运行轨迹3个小时,画出12张工装改进草图,最终发明“蜂窝叠层板可调式支撑工装”,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
“一个人厉害不算本事,带出一群厉害的人才是真本事。”周翠的办公桌上,一本被翻得卷边的《蜂窝制造工艺手册》格外醒目。手册里记录着她16年积累的200多个质量防错点和14项创新成果。她创办的“原材料大讲堂”,每周都会变成“实战课堂”:讲解浸胶工艺时,她让徒弟们亲手触摸不同黏度的胶液,感受“1秒带来的手感变化”。在她的悉心指导和倾囊相授下,班组成员全部掌握了各类蜂窝制造全流程。在她的带动下,班组累计申报创新项目及专利十余项,锤炼出13名技能骨干,实现“全员掌握全流程技术”的目标。
十六年光阴,周翠在蜂窝芯材的方寸之间,刻下了一名航空技能人员的精度与温度:累计解决60项质量难题,主导14项创新项目,实现年产量提升45%、成本下降30%。当国产战机呼啸掠过蓝天,那些藏在机身里的蜂窝结构,正是她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