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杨璐
未来十年,济南的河湖将大变样!新黄河记者从济南市城乡水务局获悉,2025年起,济南市以实施“万村千河”行动为导向,全面推进济南市幸福河湖建设,加快构建人水和谐的乡村河湖生态体系,营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近日,《济南市以“万村千河”行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到2030年,全市将累计建成近80条(段)省级幸福河湖,河湖沿线千个以上村(社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到2035年,全市河湖面貌全面提档升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基本建成。
大力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分期分批治理不达标中小河流
成为幸福河湖,“水畅”是第一位的。根据《方案》,济南将大力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分期分批治理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不达标的中小河流,实施市中区兴隆水库等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防线,统筹流域防洪调度体系,筑牢河湖安澜屏障。
同时,还将以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太平水库、马头山水库等重要水网节点工程建设,研究论证太平水库—鹊山水库等水库连通工程,推进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济南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济南市河湖复苏任务,重构小清河生态廊道
在安澜的基础上,济南还将大力完善河湖生态,让河更清、岸更绿。持续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和河湖生态流量管控,落实山东省大汶河、小清河母亲河复苏“一河一策”行动要求,组织实施济南市河湖复苏任务,有效提升生态用水保障能力。
对河湖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及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岸线整治等工程措施,强化水源地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构建多维度、全覆盖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实现重点区域生态功能持续优化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
河湖也要进行“健康体检”。根据新一轮“一河(湖)一策”方案(2025—2027年),完成省级、市级重要河湖“一河(湖)一策”年度目标任务。
以小清河济南段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在统筹防洪、供水、生态与航运多目标协同保障的基础上,系统实施河湖岸线及滩区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重构河湖生态廊道。
持续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2030年劣V类水体动态清零
让河湖保持清澈,根本在于治污。《方案》提出,济南将统筹水上、岸上污染综合治理,坚持水岸共治、标本兼治,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持续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监测工作,确保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全力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提质增效进程,到2025年底,60%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推进16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达83%。
北大沙河、大寺河等中小河流将实施治理,加强农村河湖综合整治和管护,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管理有序的农村河湖。
此外,还将严格入河湖污染物管控,建立健全排污口监督管理机制,动态更新入河湖排污口台账,适时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30年,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要求,劣V类水体动态清零。
以护城河作试点,探索制定河湖生态价值核算办法
河湖美了,如何把“点水成金”、生态富民?《方案》中提出,将坚持河湖建设与沿河产业发展“一体谋划”、与沿河特色资源“一体打造”、与沿河群众增收“一体推进”,积极建设“富民之河”。以历下区护城河作为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探索制定河湖生态价值核算办法,建立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为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实施贷款优惠支持,助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
另外,构建河湖生态价值转化与管护资金反哺的循环体系,推动生态资源增值收益反哺长效管护,形成“保护—增值—反哺—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持续开展名泉景观提升工程,让泉水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济南的河湖还将增加文化底蕴。济南市将组织历史文化专家、民间水文化爱好者、驻济高校专家,对全市河道、湖泊、泉水等水文化进行挖掘搜集整理,摸清水文化家底。培育河湖特色生态旅游产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黄河主题文艺创作演出等工作,积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此外,还将出版《千泉之城》文库系列丛书,向社会各界展示泉水文化魅力,提升泉水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以历代七十二名泉为中心,以“十二大泉群”为依托,持续开展名泉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品泉、赏泉、咏泉、寻泉等“十泉”旅游产品,让泉水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