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赛,为城市播下非遗的种子
新黄河  9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王亚妹  

泉润非遗,美好生活。历时两个月,2025年“技耀泉城”海右技能人才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在山东博物馆落幕。赛后,多名参赛者、组织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同场竞技的比赛,更是一个助力创新的平台,鼓励传承人、爱好者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手艺更有活力。

点赞!大赛背后的组织者们

大赛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市总工会、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主办。从初赛推荐到决赛,参赛涉及14个区县(功能区)700多人,最终37人获成人组奖项,26人获青少年组奖项。

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历城区文化馆、市中区文化和旅游局、长清区文化和旅游局、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章丘区文化馆9家单位获“区县组织奖”,天桥区文澜中学、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历城区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济南艺术学校、长清区平安初级中学、山东小马悦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6家获“学校组织奖”,王若然、李妍希、高建忠、宋丹、谯敏、李慧贤6位老师获“指导教师奖”。

“孩子们的创意都在我之上”

“孩子们的创意都在我之上。”获大赛“指导教师奖”、济南市景山小学李妍希说,“很自豪”。她的学生鹿梓曦的作品《景山兔子王》获得手工塑作、陶瓷类一等奖。她说,这些年,学校深入挖掘济南兔子王文化,邀请省非遗传承人周秉生老师指导,他们巧妙融合泥塑技艺与现代彩泥,在保留兔子王传统“兔面人身、白面红唇”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彩泥技法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出了特色品牌“景山兔子王”,建构了二十四节气、中国戏曲、中国美食、中国汉字、家乡花卉、我的泉城我的家等多元主题课程,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

本次大赛中,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荣获“学校组织奖”,副校长高建忠获“指导教师奖”。高建忠是2023年度“泉城非遗人”。此次,他作为领队带领学校6名学生和1位青年教师共同参赛。“这是我们学校第三次组团参加大赛。”他表示,这项赛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习非遗技艺的热情。在比赛现场,记者注意到,不仅有高建忠和他的学生,他的师傅单孟渤也在现场观赛。“师傅、徒弟、徒孙三代非遗人齐聚大赛,这场景真是太美好了。”现场一名观众感叹。

大赛主办之一,济南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秘书长、秘书处处长刘晓婧说,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济南艺术学校、章丘中等职业学校等6所职业院校都进入决赛,斩获佳绩,“很多作品充分展现了泉城文化特色与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创意。这种比赛,对扩大非遗的传播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不仅是比赛,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

不仅是学校,统计发现,部分区县表现也很突出。

以天桥区为例,成人组、青少年的获奖率都超60%。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负责人闫莹说,9月份区里专门举办了初赛,辖区近200人报名,近20所学校参与,汇聚了老中青不同年龄群体,氛围热烈。

“非遗传承保护,人才是核心。”她说,去年非遗手工技能大赛,他们区的两位选手凭借赛事优秀表现,被授予“济南市技术能手”称号。同时,这些年他们深耕“黄河非遗娃”IP文化品牌建设,“黄河非遗娃”“泉城非遗娃”图标均已版权注册,形象关联文创产品80余款,10月20日正式入选“山东省非遗IP应用案例”。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以赛促评、以赛促学,助力非遗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区里举办了初赛,同时还在国庆假期期间,以‘匠心凝艺非遗焕彩—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作品展’为主题,对初赛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展出。”历城区文化馆非遗部负责人刘明昊介绍,辖区非遗资源丰富,共计127个项目,其中29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他们的微信公号发出非遗赛报名消息后,大家都很踊跃。“非遗要保护传承,就要更好地融入生活。”他说,比赛能够激励非遗手工技能传承人不断探索创新,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今后,他们将继续以赛事为纽带,以展览为窗口,深化“非遗+文旅”融合模式,持续打造具有历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

此外,市中、长清、槐荫、济阳、莱芜、章丘等也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一个小选手,连续几年参加初赛,今年终于进了决赛。虽然还没有拿到名次,但他成长的这个过程,非常值得点赞。”一区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此。

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是城市最深厚的软实力和差异性所在。本次大赛得到了非遗保护、工艺美术、手工艺研究、文创设计等多方面专家、学者的支持。

在他们看来,非遗赛不仅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文化宣言、一个社会课堂和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过程。一方面,非遗技能赛通过技艺比拼环节,为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推动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结合,鼓励传承人和学徒精进技艺、勇于创新。这种竞争不仅是技艺的提升,还有助于促进非遗手工技能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堂生动的非遗课。比赛是动态的、可感知的。大赛在山东博物馆举办,通过公开展示、互动体验、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生动地普及了非遗知识——亲眼看到一件精美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能直观地感受到匠人的专注、技艺的精湛以及材料的特性。这种震撼力和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在公众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为主办牵头方,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曲晓妮表示,今后还会从深度、广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环节,最大化发挥比赛的相关效益。比如,通过比赛吸引设计师、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的关注,为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提供契机,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摄影:郭尧 周坤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